網站首頁 美容 美體 服飾 情感 娛樂 生活
當前位置:哇咔範 > 生活 > 經驗

清朝帝王排序 清朝皇帝列表及簡介

欄目: 經驗 / 發佈於: / 人氣:2.8W
清朝帝王排序 清朝皇帝列表及簡介

1、努爾哈赤:

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年—1626年9月30日),女真族,建州女真首領、後金第一位大汗、清朝實際奠基者。生於建州左衞蘇克素護河部赫圖阿拉城(今遼寧撫順新賓縣西南),父塔克世,母喜塔喇氏,努爾哈赤為長子。

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受封為都督僉事、龍虎將軍。其後,經過二十餘年征伐,統一了松花江流域和長白山以北的女真諸部。隨着軍事力量的日益強大,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於赫圖阿拉建立“大金”(後金),自立為汗,建元天命。天命三年(1618年)起兵反明。在薩爾滸之戰中,採取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作戰原則,大敗明軍。在相繼攻克瀋陽、遼陽和遼河以東七十餘城後,於天命六年(1621年)遷都遼陽。天命十年(1625年)遷都瀋陽,佔領了遼東大部地區。天命十一年(1626年)病死,年68歲。

2、皇太極:

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又譯黃台吉、洪太主,生於赫圖阿拉(今遼寧撫順新賓縣西老城)。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母孝慈高皇后葉赫納拉氏。

天命元年(1616年)被封為和碩貝勒,在四大貝勒中按年齡排行第四。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後,繼承汗位,年號天聰。即位之後,勵精圖治,進行大刀闊斧的封建化改革,加強中央集權。在降服松山、錦州後,清軍佔領了除寧遠外的明朝關外全部城鎮。崇德七年,再次遣軍入關,連破遠至山東的八十餘城。

3、福臨:

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定都北京的第一位皇帝。清太宗第九子,生母為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出生於瀋陽故宮永福宮。自號臆庵道人。年號順治。

福臨六歲登基,由叔父睿親王多爾袞攝政。順治七年(1650年),多爾袞出塞射獵,死於灤河,福臨提前親政。為加強皇權,他廢除了諸王貝勒管理各部事務的舊例,又採取了停止圈地,放寬逃人法等一系列緩和民族矛盾的措施。為了提高官僚機構的辦事效能,順治帝比較注意發揮漢官的作用。為了恢復戰亂破壞的農業經濟,順治十年(1653年)採納范文程等人的建議,設立興屯道廳,推行屯田。順治十四年(1657年),又積極鼓勵墾荒,使瀕於絕境的農業生產開始有了轉機。

面對全國出現的抗清高潮,順治帝採取撫重於剿的策略,一方面實行“招降彌亂”的懷柔政策;一方面重新起用洪承疇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處,使局勢逐漸好轉。

4、玄燁: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年號“康熙”。蒙古人稱為恩赫阿木古朗汗;西藏方面尊稱為“文殊皇帝”。曾自號體元主人。順治帝第三子,生母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面對嚴峻局勢,他堅持大規模用兵,以實現國土完整和統一。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亂;澎湖海戰,統一台灣;挫敗沙俄侵略軍,簽訂《尼布楚條約》,確保中國對黑龍江流域的主權。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標榜仁政,籠絡漢族士人,同時注意休養生息,發展經濟。但是康熙帝晚年倦勤,出現吏治敗壞的現象。另外,眾位皇子因為廢太子事件而爭奪皇位,對康熙帝晚年政治產生了不良影響。

5、胤禛:

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清朝第五位君主(1722年—1735年在位),定都北京後第三位皇帝。年號雍正。康熙帝第四子,母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烏雅氏),生於北京紫禁城永和宮。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暢春園病逝,他繼承皇位,次年改年號雍正。雍正帝在位期做了一系列改革。為加強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統治,實行改土歸流。廢除賤籍制度,實行攤丁入畝,減輕了無地、少地農民的經濟負擔,促進了人口增長。並且大力整頓財政,實行耗羨歸公,建立養廉銀製度,實行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在政治上,整頓吏治,創立密摺制度監視臣民,設立軍機處以專一事權。而且改善祕密立儲制度,使得皇位繼承辦法制度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康熙帝晚年諸皇子互相傾軋的局面。

6、弘曆: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後的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禪位後又繼續訓政,實際行使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掌國家最高權力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最長壽的皇帝。

乾隆帝在位期間清朝達到了康乾盛世以來的最高峯,他在康熙、雍正兩朝文治武功的基礎上,進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社會經濟文化有了進一步發展。但是後期吏治有所敗壞,多地爆發起義。

7、顒琰:

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的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的第十五子,生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在位二十五年(1796-1820年在位),年號“嘉慶”。

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七年級,乾隆帝禪位於顒琰,但在位前四年並無實權,乾隆帝死後才獨掌大權。面對乾隆末年危機四伏的政局,顒琰打出“鹹與維新”的旗號,整飭內政,整肅綱紀。誅殺權臣和珅,罷黜、囚禁和珅親信死黨。詔求直言,廣開言路,祛邪扶正,褒獎起復乾隆朝以言獲罪的官員。但其對內政的有限整頓,未能從根本上扭轉清朝政局的頹敗。他在位期間正值世界工業革命興起的時期,也是清朝由盛轉衰的時期。這時期發生了白蓮教起義、天理教起義,八旗生計、河道漕運等問題,鴉片亦流入中國,清朝出現中衰。

8、旻寧:

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1782年9月16日—1850年2月25日),原名綿寧,清朝第八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的第六位皇帝。生於紫禁城擷芳殿中所。年號道光。清仁宗嘉慶皇帝第二子,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即帝位。頗思勵精圖治,振衰除弊。對漕運鹽政實行改革。以海運代替河運,既解決了漕運的困難,又節省了開支。整頓吏治,扼制奢靡之風。道光八年(1828年)五月,平定回疆張格爾。開展了嚴禁毒品鴉片的鬥爭。道光十八年(1838年),他徹底摒棄了弛禁派的錯誤主張,採納嚴禁派的建議,在全國實力推行禁煙。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中國戰敗,被迫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清王朝陷入危機。

9、奕詝:

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清朝第九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的第七位皇帝,清朝以及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擁有實際統治權的皇帝,也是清朝最後一位通過祕密立儲繼位的皇帝,年號咸豐。清宣宗道光帝第四子,生母是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

面臨內憂外患的統治危機,即位後便勤於政事,大手筆地對朝政改革。為了挽救統治危機,咸豐帝頗思除弊求治。他任賢去邪,企圖重振綱紀。重用漢族官僚曾國藩,依靠其訓練指揮的漢族地主武裝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提拔敢於任事的肅順,支持肅順等革除弊政。同時,罷斥了道光朝軍機大臣穆彰阿、耆英等。處決了第一次鴉片戰爭中主持和局、臭名昭著的投降派官員耆英。但此時的大清帝國內憂外患不斷,最後以簽定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收場。

10、載淳:

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清朝第十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八位皇帝,年號“同治”。為清文宗咸豐帝長子,生母為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1861年至1875年在位,共13年。

咸豐十一年(1861年)即位。同治帝在位期間,清政府依靠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他在位期間清朝又先後平定了陝甘回民起義、雲南回民起義、貴州苗民起義。同時興辦洋務新政,清朝後期出現了一個政治穩定的時期,史稱“同治中興”。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帝親政。但載淳的親政仍難擺脱慈禧太后的干預。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公曆1875年1月12日)崩於北京紫禁城養心殿,終年19歲。

11、載湉:

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的第九位皇帝。父親醇親王奕譞,生母葉赫那拉·婉貞為慈禧皇太后親妹。在位三十四年,年號“光緒”。

載湉在位期間極力支持維新派變法以圖強,但整個維新不過歷時103天。政變後大權再次落入慈禧太后手中,對外宣稱光緒帝罹病不能理事,實將他幽禁於西苑瀛台,成為無枷之囚。光緒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一日,光緒帝暴崩,享年38歲。

12、溥儀:

愛新覺羅·溥儀(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字曜之,號浩然。清朝末代皇帝,也稱清廢帝或宣統帝,是道光帝旻寧的曾孫、醇賢親王奕譞之孫、攝政王載灃長子,母親是蘇完瓜爾佳·幼蘭。1908年到1912年,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兩次在位。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2月12日被迫退位,清朝統治結束。九·一八事變之後在日本人控制下做了偽滿洲國的傀儡皇帝,年號康德,所以又稱“康德皇帝”。1945年8月17日,溥儀在瀋陽被蘇聯紅軍俘虜,被帶到蘇聯。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