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美容 美體 服飾 情感 娛樂 生活
當前位置:哇咔範 > 生活 > 經驗

襄陽曆史簡介 襄陽曆史沿革

欄目: 經驗 / 發佈於: / 人氣:2.51W
襄陽曆史簡介 襄陽曆史沿革

1、襄陽最早的文化遺存主要集中在漢水北岸,包括軍營坡、龔家洲、金雞嘴、山灣等舊石器時代遺址。器物製作方法多采取直接單面打擊,製作特點與陝西“藍田人”、山西“丁村人”使用的同類器相似。遺址時代約為距今10萬年左右的舊石器時代中期或偏晚階段。

2、至少在距今10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襄陽先民開始嘗試磨製石器,製造工具,漁獵採集,刀耕火種。經調查,襄陽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點達180餘處,它們基本沿漢水及其支流兩岸較為密集地分佈,尤其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逐步在漢水中游北岸的南襄盆地西南部、西岸的襄宜平原和東岸的隨棗走廊形成了相對集中的較大規模聚落羣,在山體較大的鄂西山地邊緣也有少量分佈。

夏分天下為九州,今境分屬荊、豫二州之域。

3、商周時期,今境封國林立。如鄧國、鄾國、鄀國、谷國、羅國、邔國、陰國、唐國、盧國、樊國、楚國等。

4、春秋時期,楚國強盛,先後滅掉諸國,今境全屬於楚,遂置北津戍。(今境指現今地級襄陽市的管轄範圍,下同)

5、戰國爭霸,楚不敵秦。前223年,秦滅楚,今境入秦。秦置郡縣,今境分屬南郡、南陽郡。南郡治江陵,領六縣,其中邔、鄀、鄢為今境宜城市;南陽郡治宛,領十四縣,其中鄧、筑陽、山都、酇等縣屬今境。

6、西漢今境依然分屬南郡、南陽郡,而兩郡則同隸荊州刺史部。今境共置十二縣,南郡有襄陽、宜城、中廬、邔、鄀;南陽郡有鄧、山都、陰、酇、筑陽、蔡陽、舂陵等。約漢高祖六年(前201年)建襄陽城,置襄陽縣,以縣治位於襄水(今南渠)之陽而得名。

7、東漢,除舂陵改為章陵、析蔡陽置襄鄉縣外,基本沿襲西漢。

王莽時(8~23年)襄陽曾一度改稱“相陽”。

8、東漢光武帝時恢復原名。至獻帝初平元年(190年),荊州刺史劉表徙治襄陽,襄陽遂成為南郡、南陽郡、江夏郡、武陵郡、長沙郡、零陵郡、桂陽郡、章陵郡等八郡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取荊州,今境分屬南陽郡、襄陽郡、南鄉郡。南陽郡有鄧、章陵、襄鄉、蔡陽等縣;襄陽郡有襄陽、宜城、中廬、邔、山都、鄀等縣;南鄉郡有酇、陰、筑陽等縣。

9、三國時,今境屬魏,分隸南陽、襄陽、南鄉、義陽、新城五郡。襄陽郡、南鄉郡領縣同東漢。南陽郡領鄧、蔡陽二縣。義陽郡乃章陵改置,領安昌縣(亦為章陵改稱)、平林縣(為析隨縣新置)。

10、西晉時期,今境分屬襄陽、順陽、新城、義陽諸郡。襄陽郡所領襄陽、宜城、中廬、臨沮、邔、山都、上黃七縣。順陽所領酇、筑陽、陰縣。新城所領沶鄉。義陽所領鄧、蔡陽、安昌。

11、東晉郡縣大致沿襲西晉。“永嘉之亂,三輔豪族,流於樊沔,僑居漢水之側。立雍州,因人所思以安百姓也”。永和九年(353年)或寧康二年(374年),於襄陽縣僑置雍州,領京兆、扶風、始平、廣平、河南、北河南六郡。加上成帝時所立之義城郡,共為七郡皆統於襄陽。襄陽又曾兼為梁州、司州治,故云“一郡治所,三州寄焉”。

12、南朝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割荊州之襄陽、南陽、新野、順陽、隨置雍州,治襄陽縣。有襄陽郡(領縣襄陽、中廬、邔)、京兆郡(領縣鄧城、杜、新豐)、扶風郡(領縣筑陽、汛陽)、河南郡(領縣蔡陽、襄鄉)、廣平郡(領縣陰)、義成郡(領縣義城、萬年)、馮翊郡(領縣鄀)、始平郡(領縣酇)、華山郡(領縣華山、藍田、上黃)等。此外,梁州新城郡之沶鄉(今保康境)亦在今境。齊、樑郡縣設置混亂,今境基本仍屬雍州、梁州。樑朝時蕭詧以襄陽降西魏(554年)。

13、西魏恭帝得襄陽,置襄州總管府,領襄陽、河南、山都等十三郡。今襄城區境有襄陽縣、中廬縣、義安縣。今宜城市境有邔縣、鄢、率道、漢南、武泉縣。今南漳境有上黃、開南、穰、歸仁等縣。今老河口境有酇、陰城、陰、順陽、安山、龍泉、湖裏、白亭等縣。今谷城境有筑陽、義成等縣。今樊城區境有樊城、安養、山都等縣。今保康境有大洪縣。得蔡陽,置蔡州。領蔡陽、千金二郡。今棗陽境有蔡陽、雙泉、瀴源等縣。今襄州區境,無考。

14、隋開皇三年(583年)罷郡,以州統縣。大業三年(607年)改州為郡,以郡統縣。今境分屬襄陽、舂陵、房陵、南陽四郡。襄陽郡領襄陽、安養、常平、谷城、上洪、率道、漢南、鄀、陰城、義清、南漳等縣。舂陵郡領棗陽、舂陵、清潭、蔡陽等縣。房陵郡之永清縣(保康西境),南陽郡之順陽縣(老河口境東北)。

15、唐貞觀元年(627年)分天下為十道,今境屬山南道。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又分為十五道,今境屬山南東道。襄州襄陽郡領七縣:襄陽、鄧城、谷城、義清、南漳、宜城、樂鄉。州治、道治於襄陽縣。今境之棗陽市屬隨州漢東郡棗陽縣、唐城縣。今境之保康縣屬房州房陵郡永清縣。

五代政區大致沿襲唐制。

16、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分全國為十五路。京西路治河南府(今河南洛陽),轄十六州,其中襄州領有襄陽、鄧城、谷城、宜城、中廬、南漳六縣。今境棗陽屬隨州,老河口屬光化軍。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十五路分為二十三路。京西路分為京西南路(治襄陽)、京西北路(治河南府)。南路轄(金州、均州、鄧州、唐州、隨州、郢州、襄州、房州)八州。襄州領縣不變,省光化軍,乾德縣改為光化縣隸屬襄州。今棗陽市境屬隨州棗陽縣。元祐初,復置光化軍,光化縣複名乾德縣為軍治。宣和元年(1119年),襄州升為襄陽府。紹興五年(1135年),“省鄧城(縣),入襄陽”,襄陽縣轄境遂擴展至漢水以北,仍屬襄陽府。

17、元代襄陽路,屬河南江北行省。至元十一年(1274年)升襄陽散府為襄陽路總管府。領襄陽、鄧城(後省入襄陽)、宜城、谷城、南漳五縣。十九年(1282年)割南陽府之光化、棗陽二縣來屬。

18、明代,洪武初年今境屬湖廣行中書省襄陽府,洪武九年(1376年),屬湖廣承宣布政使司襄陽府。襄陽府轄七州縣,今境有襄陽、南漳、宜城、谷城、光化、棗陽六縣,今保康縣隸屬鄖陽府。

19、清代今境初屬湖廣佈政司,康熙三年(1664年)屬湖北布政司,今境之縣與明代相同。

20、1912年廢襄陽府,今境共置8縣(均州與保康縣隸屬互換)。初屬安襄鄖荊道,後改屬鄂北道。1914年設襄陽道,治襄陽,領20縣,其中今境有襄陽、棗陽、南漳、宜城、谷城、光化、保康七縣。

21、1949年組建襄樊市,隸屬桐柏行署第三專署。1950年5月,襄樊市隸屬襄陽專署。次年6月,襄陽行政區專員公署改稱湖北省人民政府襄陽區專員公署。1979年,襄樊市升格為省轄市。

22、1983年8月19日,國務院[1983]164號函批准撤銷襄陽地區,其行政區域併入襄樊市。

23、2001年8月31日,撤銷襄陽縣,設立襄樊市襄陽區。將原襄陽縣的張灣鎮、東津鎮、雙溝鎮、張家集鎮、峪山鎮、黃龍鎮、程河鎮、朱集鎮、古驛鎮、夥牌鎮、黃集鎮、石橋鎮、龍王鎮和襄樊市樊城區的米莊鎮劃歸襄陽區管轄。

24、2010年12月9日,據鄂政函[2010]366號《省人民政府關於襄樊市更名的通知》,襄樊市正式更名為襄陽市,襄陽區正式更名為襄州區。至此,襄陽市所轄政區為:南漳縣、谷城縣、保康縣;宜城市、棗陽市、老河口市;襄城區、樊城區、襄州區;襄陽高新技術開發區、魚梁洲經濟開發區、襄陽經濟開發區(東津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