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美容 美體 服飾 情感 娛樂 生活
當前位置:哇咔範 > 明星 > 大陸星聞

白燁張頤武探討網絡論戰鬧劇背後原因

欄目: 大陸星聞 / 發佈於: / 人氣:7.02K

不時爆發的網絡口水戰,已經形成了對人們文化生活的一種“伴隨式”效應,但凡上網,你總會在那些密密麻麻的信息中看到它,也許你也會在日常的討論中、飯桌上聊上它兩句。對於口水戰的有人介入、有人傳播、有人樂見的網絡現狀,記者採訪了業內知名評論家白燁、張頤武,以期探討網絡論戰“鬧劇”背後的原因。

白燁張頤武探討網絡論戰鬧劇背後原因

不時爆發的網絡口水戰,已經形成了對人們文化生活的一種“伴隨式”效應,但凡上網,你總會在那些密密麻麻的信息中看到它,也許你也會在日常的討論中、飯桌上聊上它兩句。它已經無法叫你視而不見。對於口水戰的有人介入、有人傳播、有人樂見的網絡現狀,記者採訪了業內知名評論家白燁、張頤武,以期探討網絡論戰“鬧劇”背後的原因。

強化情緒 缺乏理性

:現在網上口水戰頻發,而且缺乏理性的原因是什麼?

白燁:網上的論戰,從現在看,只要是造成一定影響的,一般“口水”的成分很大。首先是與網絡本身的傳播系統、語言特點有關。網上的質疑,一般都在針對對手的同時帶有一定宣傳性,因為網絡現在已變成一個強大的信息源,博客和微博這種可以互相轉發的特點,有時比紙媒的影響力還要大,很快會使其成為一個時期最有影響力的事件。因為它的即時互動的效果,也使得很多人很快地介入和攪入進來,容易引發混戰。再加上一些不同領域的支持者的加入,就給人一種“打羣架”的觀感。

張頤武:原因一個是網上的忠實粉絲需要情緒聚攏,實際上他們是一開始就站好了隊,意見分歧原來就有,積累起來在網上一發表,互相之間很難保持邏輯,必須用一種更強烈的方式。一些很長的文章、深入的分析往往引不起大家的關心,必須有一個高度的情緒才能吸引大家注意。這是網絡文化的一個特點。另外罵戰和情緒的宣泄,在網上可以強化支持自己的人。有時網上不看邏輯看思路,還看誰的力量大,中間派會往力量更大的那邊倒。當然最終還要看你的邏輯,但罵戰中強化情緒是聚攏人氣的一個特點。邏輯、温和、兩面説的方式,不太受歡迎。

主觀推定 沒有底線

:網絡上質疑的度,論戰的底線究竟應該在哪裏?

白燁:一般的學術論爭,底線應該是有理有據,有話好好説。不能胡説,不能罵人。但這兩點,現在在網上都突破了。一個是不見得有真憑實據,再有就是説事兼罵人,而且涉嫌人身攻擊。現在網上往往先有個主觀上對對方的認定和推定,認為你是一個什麼人,就會用各種實的和不實的説法去推定。先把這個觀點亮出來再説。也許亮出來説不清,但別的人可能會去“接茬”和接濟。

張頤武:現在網上的質疑不可避免,主要形式一個是邏輯性質疑,一個是事實性質疑。事實性的可以證實、證偽,邏輯性的很難證實或證偽。網絡上一定程度的猜測質疑,一般來説寬度比正式的紙媒或其他媒體發表的寬度要大。網絡推理、推斷的質疑是比較容易出現,網絡最後的倫理底線,現在還在摸索當中。現在針對網上罵戰的民事訴訟並不是很多,往往罵過了就過去了,傷害也比較難以認定。法律界定模糊,道德上大家的標準也不一樣,有些人立場在這邊,就覺得自己一方怎麼罵都可以,對方罵我我就覺得是人身攻擊了。現在最簡單的底線,只能是到一個是惡意造謠得不行,一個是謾罵辱罵得不行。

早期論戰是怎樣的?

:在非網絡時期、較早期的論戰,與現在相比有何不同?

白燁: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論戰,一般都發生於報紙、期刊,大都是深思熟慮的。論文發出來之後,贊同與不贊同的,都是仔細研究之後再寫文章。比如80年代的人性人道主義、文學與政治關係等,90年代的文學與人文精神,都是比較嚴肅、深入的論戰。當時的文學論爭,除當事人外,也會影響整個文藝界、學術界,從而帶動一個時期的文學思考。文學問題論爭,不論你以怎樣的角度和方式去介入,它都應該是不同學術觀點的代表。現在網上的論戰,學術的成分很淡薄,但又火藥味十足,相互的迴應很快,參與的人也多,這不僅是論述平台不一樣了,包括文化社會生活的環境和氛圍都變了。

過去不要説人身攻擊,話説得不周全都不行。現在則好像紕漏百出是常態,人身攻擊也無所謂。現在的網絡論戰,態度上缺少一種學理上的誠意,表述看法也以情緒化的意向為主導,以主觀臆測性的東西去“圓”自己認定的一個説法。

張頤武:以前的論戰中,比如魯迅和梁實秋論戰中也有比較激烈的言辭。很多論戰到了白熱化之後,都是立場高於事實,站在某個立場,就不能退了。現在網上的口水戰參與的人更多,那時想發表文章不容易,論戰也一般只是幾個主將參與,不像現在什麼人都可以説兩句,這兩者是沒什麼可比性的。以前論戰基於媒體的運作,人數少,影響力比較小。現在論戰傳播面更廣,影響更大,各種人參與,公眾判斷的空間更大。

真正的文藝批評哪兒去了?

:相比現在白熱化的網絡口水戰,真正的文藝批評反而不能進入大眾視野,表現出“遇冷”的生態,批評家是否對此感到寒心?

白燁:當下這樣一個現狀,當然不能令人滿意,發生於網絡上的口水戰,火爆於媒體時代的新平台,論戰的結果無不走腔變調,這跟我們現在整個社會文化氛圍,包括介入網絡論戰的人的狀態都有關,這都需要有一個過渡或調整的過程。現在有一種明顯的分野現象,就是真正的文學批評,越來越限於書評、研討會這樣一些平台,相對的圈子化;而跟文學文化沾邊的“名家網戰”,雖然學術含量不多,但卻影響甚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更有意義的文學論爭。真正搞批評的人看到這種現象,當然既會感到心寒,也會感到無奈。也許這是一個必經的階段,只能期待這個過程短一些。

張頤武:現在的文藝批評集中在專業、學術化領域,一般的文藝批評很難在公眾空間發揮很大作用了。因為真正的批評家就需要專業工作,與網上這樣的論戰沒有太大關係,也只能以平常心來對待,這不可避免。其實它應該有在公共空間發言的空間,也需要專業的批評更多接觸網絡,瞭解情況。另一方面,網上爭論各方,也需要對專業的意見有一定的關切,現在幾乎是不重視的。這兩方面應該有一定溝通,現在完全是平行線,互不來往。我説我的,你説你的。

口水戰將止於何時?

:論戰最終升級到了打官司,而官司有了結果,是否會對網絡口水戰加上“緊箍咒”?口水戰的喧囂是否能有一定改變?

白燁:都不大可能,首先這不是一個法律的問題。文學質疑、文學論爭屬於學理範疇,本來就是求同存異,百家爭鳴,根本不屬於法理範疇,法律對其很難進行規範。其次,即便法律介入,也不大可能改變目前的現狀。口水戰的有無,一看當事者,二看介入者,所以只能期待大家的文化素養、道德素質的普遍提高。現在所以總有口水戰,既在於參與者本身,又在於還是有市場,比如有人介入、有人傳播、有人樂見。如果面對口水戰,不是瞎起鬨、湊熱鬧,而是去批評,多一點理性的聲音,這樣也許會慢慢有所好轉。

張頤武:因為“代筆”既不能證實也不能證偽。法律判哪方勝訴,還是不能給邏輯推理性的質疑以緊箍咒。口水戰只能慢慢取決於網民的自律,比如慢慢地厭倦這種罵戰了。現在看起來,單純網絡罵戰的效果就已經遞減,比如罵人是狗、混蛋之類,這種漸漸沒有什麼效果了。

晨報記者 劉婷

資料

張頤武:著名評論家,文化學者。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白燁:著名文學評論家,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文學年鑑》副主編,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

閒婷書話

對公共輿論的侵佔應該有度

在網上眾多口水戰轟轟烈烈的進行中,無論是當事者還是後來“插一腿”者抑或是圍觀者,往往論了半天、吵了半天、看了半天,卻發現,網絡口水戰的種種歡樂效應、眼球效應、勁爆效應的增強,總是與論題的越跑越偏、理性的越來越淡、趣味的越來越低下相關。鬧了半天,往往發現最初“幹起來”的出發點,是既不能證實,也不能證偽的。

那麼這麼多人狂亂地參與,狠話也説了,怪話也説了,費了眼睛費了腦子,還費了澎湃的情緒,最後的結果,就是為此?

當然,你可以説生命中的很多很多,是用來浪擲的,浪擲時光,也是一種生活態度、生活方式,是慢生活的一種美麗,但這是在個體生命領域的。在有限的公共輿論空間,注意力的浪費是一種罪過,因為無聊的事侵佔了需要我們投注關心、同情、思索的事件的空間,我們由此變成了一羣無意識的追隨者,追隨的,只不過是這個時代的空虛無聊。

博客、微博是先天帶着互聯網自由精神的溝通工具,然而在自由的“優勝劣汰”中,正如我們千百年在大眾文化生活中看到的那樣,俗的總是容易戰勝雅的,人性中看熱鬧的、淺薄的、唯恐天下不亂的、壞事傳千里的、牆倒眾人推的種種,總是容易壓倒審美的、同情的、反思的、深刻的、積極建設性的種種。

筆者當然不是否定“俗”,當然也不能要求互聯網上的一切總是高高在上的“端莊”,但過於口水無聊的東西,對公共輿論的侵佔應該有個度。畢竟,校車問題、拐賣兒童、官員腐敗、食品安全,微博上有太多更值得關注的事件。表面熱鬧而內在虛空的東西,還是越少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