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美容 美體 服飾 情感 娛樂 生活
當前位置:哇咔範 > 明星 > 大陸星聞

汪涵的書本情懷 聽聽汪涵接受採訪時談了什麼

欄目: 大陸星聞 / 發佈於: / 人氣:2.12W

從1998年湖南衞視《真情對對碰》,到《天天向上》,身為名人的汪涵,這些年可謂順風順水。都説電視人是最忙碌的,汪涵曾經也經歷過一天錄七八場,一週跑幾個……

汪涵的書本情懷 聽聽汪涵接受採訪時談了什麼

從1998年湖南衞視《真情對對碰》,到《天天向上》,身為名人的汪涵,這些年可謂順風順水。都説電視人是最忙碌的,汪涵曾經也經歷過一天錄七八場,一週跑幾個城市的連軸轉,甚至一度因身體健康問題傳出隱退消息。但無論怎麼忙碌,“每天早上,從九點半到十二點,都是我的讀書時間。”,讀書、寫書、淘書,為人推薦書,除此之外,汪涵還一直有個做讀書欄目的想法,這些年,汪涵可謂是與書有着不解之緣。今天薦書堂就和大家一起來盤點一下“一哥汪涵”這些年與書的情緣。
汪涵出書:想要寫一本關於語言的書
經過搜索,薦書堂發現這些年汪涵出的書一共有三本:
《三十歲的汪涵僅此而已》2007年
《搞怪大俠W》漫畫 2010年
《有味》2010年
嚐到了寫書的甜頭,汪涵當然不會就此停筆,“我想要寫一本關於語言的書,探討方言和古漢語之間的聯繫。”很有語言天賦的他會説全國各地十幾種方言,在節目中也會不時顯擺一下,“方言是一種很美妙的詞語,但是它不斷受到衝擊。現在很多孩子只會説普通話和英文了,我覺得很可惜,因為每種方言都代表了一種地域文化,如果全國都説一樣的話可能就沒意思了。”汪涵把寫作看得很嚴謹,“因為這本書有一定的學術性質,所以需要做大量的調研,去各地採集方言樣本,再去研究每個詞語和古漢語的聯繫,是一個浩大的工程。”
汪涵談讀書:讀書不用,你只是一張磁盤
“讀書是一件充滿儀式感的事情。每天,我會先挑選出自己最想讀的三本書,然後洗手,點一根檀香,放一段古琴曲,泡一杯好茶,這是必不可少的準備工作。”通常,他還會在一旁放上紙筆,每有心得,便隨手記錄下來。不會使用電腦、不會上網,個人微博也都是朋友在打理。但對於紙質的書本,他卻有着獨特的情結。
汪涵説,書本有種質量感,捧在手上非常的温暖;那種油墨和紙張混合在一起的特殊香味,沁人心脾,彷彿一下子就能把所有的文字、知識都吸入體內。
在他看來,讀書其實跟吃飯一樣,應是習以為常的事,讀書還要大肆宣傳,有點可笑,因為“從來沒有人宣傳誰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吃飯人”。
讀書更要用書!在接受記者電話採訪的過程中,汪涵反覆提到這一點,“讀書不在於多寡,也不在於快慢,而在於讀完之後有沒有下定決心去用,這才是最關鍵的。如果一個人能踐行讀到的每本書中的一句話,那就已經非常了不起了。如果能有一句話,由始至終貫徹自己的一生,甚至比讀萬卷書要強得多。”
讓他深感遺憾的是,聖賢書裏教誨稱“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很多人都會背,但真正這樣做的卻不多。

“只讀不用,懂得再多,也沒有意義,你只不過是一張磁盤”,汪涵建議,以後可以將“讀書月”辦成“用書月”。

從1998年湖南衞視《真情對對碰》,到《天天向上》,身為名人的汪涵,這些年可謂順風順水。都説電視人是最忙碌的,汪涵曾經也經歷過一天錄七八場,一週跑幾個……

汪涵並不否認最初讀書的功利心,“我是在當了主持人以後才開始讀書的,因為舞台上的表現需要大量的知識儲備,讀書可以解決知識匱乏的問題。所以最初讀書其實是有虛榮心的,也是因為自己爭強好勝。”但隨着閲讀習慣的養成,讀書為他帶來的不只是知識,更多的是一種幸福感,“湖南的電視節目能給人帶來快樂,就像湘菜一樣,從頭到尾每道菜都很辣,吃完了大汗淋漓很暢快。但是它沒有真正的腸胃蠕動和消化吸收,是一種不假思索的快樂。讀書則完全不同,是一種很奇妙的體驗。文字經得起琢磨,它帶來的是幸福。”走下銀幕的汪涵從不看電視,而是把時間都放在讀書上,“讀書總比去網吧、歌廳要好一些吧。”
汪涵推薦的書:《西方哲學史》和《瓦爾登湖》
正像汪涵自己所説的“推薦書是最費力不討好的一件事”,所以這些年,汪涵推薦的書並不是很多,薦書堂經過搜索,只找到了他在接受華聲在線記者採訪時,推薦了三本書,以下是薦書堂整理的採訪內容,想看原文的請看這裏。
記者:您每月大概會讀幾本書?
汪涵:我的書大部分是翻來覆去地讀,每個月會添置一些。不一定強制自己一口氣讀完一本,一年下來大概要讀幾十本。
記者:您現在正在讀的一本書是?
汪涵:《西方文明史中的音樂》,另外還在看木心先生的書。
記者:對您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是?
汪涵:這幾年來對我影響最大的是馬一浮先生的《泰和宜山會語》。
記者:如果請您推薦三本書,您會推薦哪三本?
汪涵:(笑)推薦書是最費力不討好的一件事,當年施蟄存先生就是因為薦書被魯迅先生批得一塌糊塗。不同年齡段的人對書的需求不同,年輕人可能喜歡雜誌一些,我覺得《城市畫報》辦得不錯,書的話,《西方哲學史》,晚上看看《瓦爾登湖》。
汪涵開書屋:怕知道的人太多了,反而失去了書屋應有的清靜

經過搜索,薦書堂終於找到了汪涵開書屋的新聞( 這裏),汪涵的“培榮書屋”開在24層,之所以為書屋取名“培榮”,汪涵説,“其實這是我父親的名字。今年是他的本命年,就把這個書屋送給他吧。”。

從1998年湖南衞視《真情對對碰》,到《天天向上》,身為名人的汪涵,這些年可謂順風順水。都説電視人是最忙碌的,汪涵曾經也經歷過一天錄七八場,一週跑幾個……

沒有敲鑼打鼓,沒有明星捧場,汪涵的“培榮書屋”靜悄悄地開在了長沙市燈紅酒綠的酒吧街上。既然要圖清靜,為什麼又把書店開在鬧市區呢?汪涵解釋説,“我開書店也是被朋友攛掇的。因為我愛看書,也收藏了很多書,不少朋友會來我家看書、借書、聊書,久而久之,就有人建議我不妨開個書店,既能避免給家裏人添麻煩,也能讓朋友們多一個聚會的場地。開在市中心,也是為了聚會方便。”臨江的這套房子是汪涵多年前買下的,今年他把房子重新裝修,成了一家“隱居”在鬧市的書屋。“雖然開在鬧市,但好在它是在24層,我想,這個高度足以區隔一些不是真正愛書的人吧。”經常去香港淘書的汪涵很喜歡那裏的“二樓書店”,“香港地價太高了,很多書店只能開在樓上,反倒是鬧中取靜了。”
説到汪涵開書店,記者不免把它想象得很小資,不是開滿鮮花、灑滿陽光的,就是那種兼具咖啡廳功能的書吧,但汪涵卻説,“完全不是你想象的這樣。它更像是個圖書館,除了兩把椅子,就是我從各處淘來的書。”在這個200平方米的書屋裏,裝修是完全中式的,牆上掛着幾幅字畫,很多古舊傢俱也是汪涵自己淘來的。三間房子中有一間還掛着“古印研習所”的牌子,這也是汪涵的一大愛好,“我自己特別喜歡秦漢時期的銅印,也有一幫興趣相投的朋友,經常把各自的收藏拿到一起相互觀摩。我的掌櫃老劉就是個高手,不光會刻圖章,還會用竹子削書籤,很別緻。”
對於書屋的規劃,汪涵還有很多設想,“我有很多藏書、簽名本,希望以後可以做一些小型的主題展覽或者讀書會。樑文道還建議我可以利用這個書屋開開沙龍什麼的。”在汪涵看來,開這個書屋的目的,更多還是為了結交愛書之人,盈利並不是他特別考慮的問題,“之前有兩個遼寧鞍山的女孩,是學亞洲文化研究的,她們特地來長沙找我的書屋,好在沿江的樓超過24層的並不多,還真被她們找着了。她們每天都來看書,而不是奔着看我來的,這讓我很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