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美容 美體 服飾 情感 娛樂 生活
當前位置:哇咔範 > 生活 > 文化歷史

中國醫學經典著作 中國醫學名著有哪些

欄目: 文化歷史 / 發佈於: / 人氣:1.97W
中國醫學經典著作 中國醫學名著有哪些

1、中醫經典著作共有十部。這十部經典,是中國醫藥學的理論基礎,自古至今,對中醫臨牀、教學、研究都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這十部經典著作是:《素問》、《靈樞》、《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金匱要略》、《中藏經》、《脈經》、《鍼灸甲乙經》、《黃帝內經太素》。

2、《素問》與《靈樞》合稱《黃帝內經》,它列“四大經典”之首,為學習中醫者的必讀之書,也是世界各國研究我國古代文明史、醫學史的重要著作。《黃帝內經》記述了大量中國古代天文、氣象、物候等學科的知識,為各有關學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素問》和《靈樞》各九卷、八十一篇。《素問》內容包括人體藏象(解剖生理)、經絡等中醫理論及病歷病機、診斷、辯證、治療、預防、養生以及人與自然、陰陽五行學説在醫學中的運用、運氣學説等多方面內容。《靈樞》與《素問》內容相近,尤詳於經絡俞穴、鍼灸等。

3、《難經》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對人體生理作了重要闡釋;全書以闡明《內經》的要旨為主,在《內經》的基礎上,提出了八十一個問題進行討論,內容涉及到生理、病理、診斷和治療等各個方面。其中一至二十難為脈學,二十三至二十九難為經絡,三十至四十七難為臟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難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難為針法。

4、《神農本草經》簡稱《本草經》或《本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成書於東漢,並非出自一時一人之手,而是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總結、蒐集、整理當時藥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是對中國中草藥的第一次系統總結。其中規定的大部分藥物學理論和配伍規則以及提出的“七情合和”原則在幾千年的用藥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被譽為中藥學經典著作‘開本草學先端。全書分三卷,載藥365種(植物藥252種,動物藥67種,礦物藥46種),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簡練古樸,成為中藥理論精髓。書中對每一味藥的產地、性質、採集時間、入藥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詳細記載。對各種藥物怎樣相互配合應用,以及簡單的製劑,都做了概述。

5、《傷寒論》、《金匱要略》創立辨證論治,歷來被視為醫門之聖書。《傷寒論》十卷、二十二篇,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論述了傷寒等外感熱性病的病理、診斷、治療及用藥。《金匱要略》六卷二十五篇,包括內科、外科、婦產科、皮膚科等四十多種雜病的治療方法一百三十九條,二百六十二方,以臟腑經絡學説作為基本論點,重視內臟間的整體聯繫性,強調保持人體的正氣,同時也不忽視去邪。

6、《中藏經》託名華佗所作;是一本臟腑辨證專書。作者不僅對臟腑寒熱虛實生死順逆辨證進行了大篇幅的闡述,而且全書均體現了以臟腑為核心的辨證思想。《中藏經》對臟腑的重視首先體現在它對病的劃分上,其以臟腑分證的手法主要有三。而更重要的是該書具體的臟腑辨證方法:臟腑辨證首論陰陽;虛實寒熱,臟腑有別;外感內傷,辨從臟腑;以髒氣為根本判別預後。《中藏經》上、下兩卷共載醫論49篇,上卷以內科雜病為主,分論陰陽、寒熱、虛實脈法,臟腑辨證,傳屍、痺證、中風、癰疽、水腫、諸淋等內容,下卷列諸病治方60首。

7、《脈經》是中國醫學史上現存第一部有關脈學的專書,是公元三世紀以前中國有關脈學知識的一次總結。《脈經》全書共十卷,九十八篇,第一次把病脈歸納為浮、芤、洪、滑、數、促、弦、緊、沉、伏、革、實、微、澀、細、 軟、弱、虛、散、緩、遲、結、代、動24種,根據形體辨別,闡明其所主病證,結合望、聞、問三診加以研究。雖然《脈經》是一部綜合前代脈學成就的著作,但由於它篇幅簡練、集中,便於學習,在中國醫學發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國內外影響極大。如唐代太醫署就把它做為必修課程,日本古代醫學教育也把它當作必修課。

8、《鍼灸甲乙經》為首部鍼灸學專著;《甲乙經》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適合鍼灸治療的疾病和症狀等共計800多種。例如:該書所分述的熱病、頭痛、痓、瘧、黃膽、寒熱病、脾胃病、癲、狂、霍亂、喉痺、耳目口齒病、婦人病等等,也基本上達到了條分縷析,內容比較豐富,使學習者易於掌握的治療學方法。

9、《黃帝內經太素》本書是我國曆史上對《黃帝內經》進行分類研究的最早著作,也是現存最早的《內經》版本,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亦為醫門重典。三十卷,唐初醫學家楊上善所撰。此書自南宋以後便在國內佚失,直至清朝末年,才由楊守敬在日本發現仁和寺舊藏古代卷子抄本(殘存23卷),並影寫攜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