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美容 美體 服飾 情感 娛樂 生活
當前位置:哇咔範 > 生活 > 文化歷史

英歌舞的起源和來歷 潮汕英歌舞介紹

欄目: 文化歷史 / 發佈於: / 人氣:2.94W
英歌舞的起源和來歷 潮汕英歌舞介紹

1、“英歌”又稱“因歌”、“秧歌”、“鶯歌”,廣泛流傳於潮汕各地,尤其在潮陽、普寧等地,更是盛行,英歌舞在流傳的過程得到不斷的創新發展。

2、英歌主要在春節和元宵期間活動,遇有盛大慶典或其他喜慶節日也必參加。英歌表演的是梁山泊眾英雄喬裝打扮攻打大名府,營救盧俊義的故事,但表現手法富於寫意性,既不敍述故事情節也不表現人物,更多的是渲染戰鬥情景和熱烈氣氛,塑造英雄羣體的形象,通過人物造型、服飾道具、形體動態、音響節奏等藝術處理從整體上體現出男性粗獷雄渾的陽剛之美。

3、 關於英歌舞產生的年代,《潮陽縣誌》有“從明代開始,潮陽始有英歌”之句,但載述不詳。從以梁山泊好漢故事為內容,以和我們今天所看到的英歌舞大致相同的形式來説,可能可以從明朝算起,如果從英歌舞所藴含的民間舞蹈特點和宗教意識來説,則可能時間要推前很多。

4、關於英歌舞的由來,歷來有下面幾種説法:①受祭孔儀式的啟發。舊時每年八月廿七日祭拜孔子時,配有整套的音樂和舞蹈,舞者有“執短竹”的,這和英歌舞者的“執短棒”有近似之處。②由古代儺舞進化而來。“儺”產生於周朝,是祭神驅鬼逐疫的祭儀活動。英歌舞崇拜田元帥,田元帥是戲神,這是青蛙圖騰崇拜的遺存。英歌舞臉譜都是黑白、鬼臉,多顯兇殺之氣,有的服裝背部畫有交叉的雙劍,演員配合動作發出各種鬼叫的聲音,後棚隊中有一對仿儺禮中儺公、儺母的老人稱師公、師婆,以及英歌的隊形變化即古儺舞的驅鬼動作等等宗教意識和藝術特徵,可以證明英歌舞是古儺舞蹈改造而來。③受戲劇影響。戲劇裏的英雄人物,通常是羣眾學習的楷模,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喜歡講述英雄的故事,模仿英雄的行為。特別是梁山泊好漢故事出現在戲劇舞台之後,更激發了羣眾自發學習的興趣,漸漸地,舞台上的演出就衍變出了羣體性廣場表演來。④受農村遊神賽會、傳統節日擺花燈屏等活動的啟發。人們照着彩屏人物的臉譜、裝束,仿效梁山泊英雄,表演勇猛的動作,場面壯觀,符合羣眾祈福迎祥、扶正除邪的願望。⑤由山東大鼓子秧歌(花鼓子)演化而來。因為山東用雙手執雙槌各擊花鼓子雙鼓面,所使用的槌子與潮陽英歌舞所執的雙棒槌是相似的,舞蹈語彙所體現的內容以及舞蹈表演程式,也都有相似之處。潮陽西臚尖山鄉羣眾認為英歌舞是由福建傳人,相傳公元1573年明萬曆年間,尖山一世祖多次從莆田來到尖山一帶給人家看風水,見尖山靈氣,便在尖山創寨。相傳尖山一世祖是個身懷英歌藝技的人,英歌舞藝便逐漸傳播,流揚至今。綜上,可以説英歌演化的途徑,由山東逐步經安徽(安徽形成了打花鼓形式)再經福建莆田一帶(此地建國後仍有唱英歌)而傳入潮汕。⑥為反抗官府豪強而創編“英歌”形式來傳武習藝。因為英歌的主要舞蹈動態和組合編排,都可以看出深受南拳武技的影響。例如潮陽西岐英歌在步法上以南拳的四平馬、大弓步和金雞獨立等舞步作為上盤式,把小弓步和戰馬步作為中盤式,把單坐蓮步和雙坐蓮步作為下盤式,上、中、下三盤式的有機交織,表現舞者腿功非凡,矯健敏捷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