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美容 美體 服飾 情感 娛樂 生活
當前位置:哇咔範 > 生活 > 經驗

賣炭翁教案 賣炭翁教案範文

欄目: 經驗 / 發佈於: / 人氣:8.85K
賣炭翁教案 賣炭翁教案範文

1、教學目的:

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人抒發的感情,理解詩歌的主題。

體會本詩的寫作特色。

能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2、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人抒發的感情,理解詩歌的主題。

體會本詩的寫作特色。

能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3、教學過程:

(1)導入:

今天咱們來學習白居易的一首敍事詩《賣炭翁》,它也是白居易諷喻詩中傑出的詩篇。諷喻詩的特點是從不同角度揭露社會的黑暗,抨擊官僚殘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壓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為看重的一類詩歌,是為民而作的詩歌,體現了白居易“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現實主義創作精神。《賣炭翁》一詩在題下用小序“苦宮市也”直接點明瞭本詩的諷刺目的:“宮市給人民帶來了苦難”,來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弊政。

(2)介紹“宮市”:

宮市為什麼會給人民帶來苦難呢?咱們必須瞭解什麼是宮市。從字面上理解,宮是皇宮,市是買、採購的意思,所謂宮市,是指皇宮裏需要的物品派宦官到市場上去購買。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宮使,即皇帝的使者。本來,為皇宮採購物品,是由官吏負責的,但到中唐時期,宦官專權,橫行無忌,連這種採購權也被他們抓去了,宦官這種角色以宮使的身份到市場上去為皇宮購買物品,還能搞公平交易嗎?咱們不忙着做結論,先來看一些史書記載。

〈〈舊唐書張建封傳〉〉

時宦者主宮中市買,謂之“宮市”。抑買人物,稍不如本估(壓低人家的物價,比原價稍低)。末年(指唐德宗貞元末年)不復行文書,置“白望”數十百人於兩市及要鬧坊曲,閲人所賣物,但稱“宮市”,則斂手付與,真偽不復可辨,無敢問所從來及論價之高下者。率用值百錢物,買人值數千物,仍索進奉門户及腳價銀。人將物詣市,至有空手而歸者。名為“宮市”,其實奪之……

〈〈資治通鑑〉〉:“多以紅紫染故衣、敗繒,尺寸裂而給之。”

這就是白居易創作《賣炭翁》的時代背景,作為一個正直的知識分子,他對這種現象深惡痛絕,拿起了筆,無情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宮市害民的社會現象:勞動者勞而不得,統治者不勞而得,甚至是瘋狂掠奪。而中唐時宮市害民的現象,也正由於白居易塑造了可憐的賣炭翁形象,千百年後仍然普遍為人們瞭解。下面,咱們來學習這首揭露批判宮市罪惡的詩歌。

(3)讀詩:

上節課,我們做了詩歌朗誦的指導,知道了這是一首敍事詩,情節跌宕,層次分明,在反映賣炭翁燒炭、賣炭的不幸遭遇時着力於肖像、動作、心理及場面的描寫刻畫,每一個層次都是鮮明生動的畫面,並且在字裏行間滲透了濃郁的感情,朗讀時,應在以情帶聲、讀活人物上下工夫。不知大家準備得怎樣,想請同學來讀一讀。

設想:找兩人讀,讀完後其他人比較分析評價。

大家都説的很好,也明確了讀好詩歌,必須要心中有情,眼前有人物,有畫面,才能讀活。

現在請大家聽範讀(科利華教師備課軟件提供),同時與自己的朗讀作比較,掌握本詩的誦讀技巧。

一分鐘後,齊聲朗讀。

(4)分析鑑賞詩:

在這樣的朗讀過程中,相信大家對這首詩的內容和主題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接下來咱們試着分析鑑賞本詩。

教師問:圍繞着賣炭翁“賣炭”,詩歌寫了幾個層次的內容?

學生回答明確:燒炭——運炭——搶炭

教師:其中,賣炭翁的特點可以用一個字概括,那就是“苦”(學生一起呼應),有什麼是苦呢?(師生一起説燒炭苦、運炭苦、被搶亦是苦)。這苦也所不同,其中,燒炭是艱辛,運炭是艱苦,炭被搶是悲苦。

請大家閲讀燒炭這一內容,明確作者是怎樣寫出賣炭翁的艱辛的?

學生思考回答明確,教師給出投影:

年齡特徵-----賣炭翁

職業-----伐薪燒炭

勞動地點-----南山中

外貌-----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勞動艱辛、生活困苦

心理-----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衣正單-——願天寒(矛盾心理------“可憐”)

(教師)這是一個可憐的人,衣衫單薄,卻期待着天寒,這樣就為下文寫宮使搶炭的罪行做了鋪墊(讓學生説出)。

賣炭翁終於盼來了“夜來城外一尺雪”,看樣子,他一年辛勞的勞動就要換來收穫的喜悦了,於是他“曉駕炭車碾冰轍”,充滿希望地上路了。白居易沒有放棄這個鋪墊的好機會,請問,作者是怎樣寫出賣炭翁運炭的艱苦的?

學生讀詩回答,教師給出投影。

投影:天寒------“一尺雪”

地凍------“碾冰轍”

人苦------“牛困人飢”、“泥中歇”

路遙------“曉駕炭車”、“日已高”

賣炭翁好容易燒出一車炭、盼到一場大雪,當他‘曉駕炭車碾冰轍“的時候,佔據他的全部心靈的,不是埋怨下面是冰、上面是一尺雪的道路多麼難走,而是應該盤算着那一車炭能賣多少錢,能換來多少衣和食,然而他的願望實現了嗎?(不是的)因為禍從天降,他遇上了“手把文書口稱敕”的宮使。在皇宮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書和敕令面前,隨着那“叱牛”聲,賣炭翁自伐薪、燒炭、願天寒、駕炭車、、碾冰轍,直到泥中歇的漫長過程中所盤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為泡影!

問:請大家找出作者是怎樣寫出宮使的橫行霸道的?又怎樣表現宮使掠奪的殘酷的?

學生回答,教師幫助整理歸納,最後給出投影。

投影:外表------黃衣、白衫、翩翩——橫衝直撞、趾高氣揚(對比)

行為------把、稱、回、叱、敕、牽、系——仗勢凌人、蠻不講理

炭直------半匹紅綃一丈綾(對比:一車炭,千餘斤)

心理------宮使驅將惜不得(對比:地位懸殊)

真是一個可憐的人!就這樣,作者通過一步步的鋪墊渲染,通過細膩的肖像、動作、心理的描寫以及對比手法的運用,反映了賣炭翁的悲慘遭遇,揭露了宮使掠奪的本質。詩中無一字譴責,但我們在字裏行間能深切的體會到同情、痛恨,能觸摸到詩人善良的心。

根據史書所記,當時這樣的飽受宮市剝削壓迫的老百姓是大有人在,這首詩歌就是通過賣炭翁被掠奪的個別,反映了名為宮市、其實奪之的一般,那麼,賣炭翁這個形象是完全真實還是作者完全的虛構呢?應該説,白居易是在來源於生活真實的基礎上,發揮了藝術想象,加工創造出這個典型形象的,它有生活原型,卻不是生活原型的翻版,讓我們來看看生活原型:(給投影)

〈〈順宗實錄〉〉卷二:

嘗有農夫以驢負柴至城賣,遇宦者稱“宮市”,取之,才與絹數尺,又就索“門户”,仍邀以驢送至內。農夫涕泣,以所得絹付之,不肯受,曰:“須汝驢送柴至內。”農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後食。今以柴與汝,不取值而歸,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毆宦者。街吏擒以聞,詔黜此宦者,而賜農夫絹十匹。然宮市亦不為之改易,諫官御史數奏疏諫,不聽。

咱們比較這兩篇文字,有什麼不同?

學生討論,明確:

其一、炭和柴相比,更來之不易,更凝結着勞動人民的血汗,寄託着勞動人民的希望,因而通過賣炭翁的遭遇,就更便於有力地表現“苦宮市”的主題。

其二、而且,詩人如果按照〈〈順宗實錄〉〉所記的真人真事塑造賣炭翁的形象,以打了宦官、得到賞賜結束全詩,那就削弱了“苦宮市‘的主題,降低了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所以,改造是為了更好的突出主題。

其三、歷史著作只要如實記錄宮市掠奪人民財物的過程就夠了,不需要創造人物形象,而寫敍事詩卻不然,是需要創造出感人的藝術形象的,白居易就通過肖像、語言、動作等描寫刻畫、塑造人物形象。

這是本詩的三個寫作特色,當然,還有鮮明的對比。

總結寫作特色:

典型材料的選擇與創作;

通過肖像、語言、動作等描寫刻畫、塑造人物形象;

鮮明的對比表現人物的不幸遭遇,宮使掠奪的殘酷。

(5)展開聯想想象進行續寫。

從南山中到長安,路那麼遙遠,又那麼難行,當賣炭翁“市南門外泥中歇”的時候,已經是牛困人飢;如今又“回車敕牛牽向北”,把炭送進皇宮,當然牛更困,人更飢了。那麼,當賣炭翁餓着肚子走回終南山時,又想些什麼呢?他往後的日子,又怎樣過法呢?請大家想象一下,口頭敍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