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美容 美體 服飾 情感 娛樂 生活
當前位置:哇咔範 > 明星 > 大陸星聞

著名動畫教育家張松林去世 生前致力於動畫事業

欄目: 大陸星聞 / 發佈於: / 人氣:2.84W

這部動畫片的導演,便是知名動畫藝術家、教育家、中國動畫教育的奠基人張松林。踏入動畫事業近10年後,張松林終於從1959年起開始擔任導演工作,導演了《蜜蜂與蚯蚓》、《小燕子》兩部動畫片。

著名動畫教育家張松林去世 生前致力於動畫事業

著名動畫教育家張松林(1932-2012.5.8)

《半夜雞叫》(1964)

《小貓釣魚》(1952)

《沒頭腦和不高興》(1962)

有兩個孩子,一個叫“沒頭腦”,一個叫“不高興”。“沒頭腦”做起事來丟三落四,總要出些差錯。“不高興”總是彆彆扭扭,你要他往東,他偏往西……這部出品於1962年的國產動畫片,給很多人的童年帶來歡樂和無法抹去的記憶,隨着一批批觀眾的成長,“沒頭腦”和“不高興”這兩個角色,也被與時俱進地戲稱為“國產動畫史上最早的天然呆和傲嬌男”。

這部動畫片的導演,便是知名動畫藝術家、教育家、中國動畫教育的奠基人張松林。2012年5月8日14時45分,張松林在上海因突發腦梗去世,享年80歲。5月14日上午9時30分,將在上海市龍華殯儀館銀河廳舉行遺體告別儀式。

張松林一生心血皆傾注於中國動畫。他的作品《沒頭腦和不高興》、《小燕子》、《小八路》等讓幾代人念念不忘,而作為劇本創作者和教育家的他,更是為《寶蓮燈》、《三個和尚》等影片出謀劃策,還教出常光希等在中國動畫界大放光彩的弟子,並創辦中國動畫學會和吉林藝術學院動畫學院。

中國動畫學會不僅是張松林後半生的心血,也是他去世前最牽念的事。“張松林開始辦動畫學會的時候,中國動畫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他做的是都是別人不願意做的苦事。但他堅持在做,把這些人組織起來定期聚會,交流資源心得,到後來學會已經像家一樣温暖。”中國動畫學會副會長兼祕書長貢建英説。

在最近的住院期間,張松林始終處於半昏迷狀態,僅能回答簡單的“是”或者“不”,女兒們卻知道父親仍記掛許多未了的事。“二十多年前他一手創辦了動畫學會,主要做的是聯絡牽頭,聚合動畫界分散力量的事,為這些動畫人出了很多點子。只要有人找他幫忙,他都來者不拒,家裏整天像個辦公室一樣電話傳真不斷。”張松林二女兒張蘭告訴早報記者。

張松林一直都很忙,80歲的老人還讓女兒幫他買新款的傳真機、手寫筆,收發電子郵件更是他很早就掌握的技能。“他去世不久前,連續花了10天時間為《電影資料館》趕稿,(上)週五完稿(上)週六就進醫院,3天后就去世了。他前幾年身體就不大好,得過肺氣腫,但是思路一直特別清晰,經常開會的時候坐着一動不動,好像在睡覺,但是輪到他發言的時候馬上就會滔滔不絕。”貢建英説。

張松林生於1932年,上海金山人。早年就讀於油畫家顏文樑創辦的蘇州美術專科學校,1950年開始投身動畫電影事業。可以説,張松林是一步步從基礎做起,逐漸開始承擔更有難度的動畫創作任務。1950年8月,張松林參加上海電影製片廠美術片組工作,任動畫上色員,參加了動畫片《小鐵柱》的上色工作。短短一年,他便被提升為動畫員,先後擔任《小貓釣魚》、《採蘑菇》等動畫片的動畫工作。

之後的日子裏,張松林幸運地與中國動畫事業的兩位大人物有了合作,1954年,張松林負責為上海美影廠首任廠長、中國水墨動畫創始人特偉導演的動畫片《好朋友》擔任原畫設計工作。1955年至1956年,他又為中國動畫事業的創始人之一萬籟鳴導演的動畫片《野外的遭遇》和《大紅花》擔任原畫設計工作。1957年,上海電影系統機構改革,同年7月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成立,張松林曾一度擔任廠辦公室祕書。

踏入動畫事業近10年後,張松林終於從1959年起開始擔任導演工作,導演了《蜜蜂與蚯蚓》、《小燕子》兩部動畫片。1960年,張松林調至上海電影專科學校擔任動畫系副主任,專職主持動畫教學領導工作,首次創辦大學專科的動畫教育。後因該校停辦,又調回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國家一級導演常光希曾是張松林的學生,他便是於1960年入讀上海電影專科學校動畫系的,張松林是他們這個班30來個學生的班主任。

當時的學制是兩年四個學期,第四個學期的畢業作品是集體作業,由全班同學每人畫5到10個鏡頭,集體創作了一部原畫動畫,這部畢業作品就是之後鼎鼎有名的《沒頭腦和不高興》。昨日接受早報記者採訪時,常光希説,“張老師特別鼓勵我們去天馬行空地想象,他讓我們參與每個造型和背景風格的設計。儘管最後的定稿都來自美影廠的老師,但他讓我們用最豐富的想象去做動畫的教育理念讓我終身受用。他的創作理念不僅在當時,就是放到現在也是很新的。他主張動畫就是要儘可能誇張、幽默,即使是當時流行的寓教於樂的作品,也不能呆板。”

張松林執導的《沒頭腦和不高興》是1960年代著名動畫片之一,也是張松林的代表作。這部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出品的動畫片,改編自同名童話,由同樣出生於上海的著名兒童文學翻譯家、作家任溶溶創作。

片中,“沒頭腦”和“不高興”是一對活寶,一個做事丟三落四忘東忘西,一個常常拿着一根竹竿做出一副不高興的模樣,當旁人感慨他們長大後該怎麼辦時,兩人就想立刻長大做出一番事業給旁人瞧瞧,結果,一瞬間兩人真的長大成人,“沒頭腦”當了工程師,“不高興”成了演員。“沒頭腦”設計的千層少年宮建成後,只有999層,還忘了把電梯畫進圖紙,小朋友排着隊去少年宮看演出時,要爬整整一個月的樓梯。扮演老虎的“不高興”很不高興演老虎,演出時老虎不但打不死,反打起武松來……

任溶溶擅長英文和俄文,又喜歡翻譯兒童文學,他成了全國少數幾個專門翻譯兒童文學的當家人。當時,作為出版社編輯的任溶溶經常要往少年宮跑,給小朋友講故事。沒想到講得多了,竟然頭腦裏也跑出了一些故事,這就是後來被看作中國兒童文學代表作之一的《沒頭腦和不高興》誕生的背景。

談到與張松林的合作時,任溶溶至今仍對張松林心懷感激,他告訴記者,“沒有他,我的作品就不會有那麼多人知道。當時他和美影廠的一個編劇到我家裏來看我,問我能否把這本書改編成動畫。我用了半天的時間就把劇本寫好了。後來張松林只作了一個很小的改動:他把原作中把小朋友變大的仙人去掉了,因為讓人變大變小在動畫片中很容易就能實現。我覺得這個改動去宂就簡,很妙。”任溶溶説,除了劇本,張松林在細節上亦很用心,“他專門找來周信芳的鼓師來給武松打虎這場戲配樂,雖然普通觀眾可能聽不出區別,但是他是在用心做這件事。”

這部動畫片可以説頗有教育意義,引導孩子改掉他們不以為意的壞脾氣和馬虎的缺點,但是又不從説教入手,誇張大膽的風格,充滿想像力。孩子們看完後得沒得到教育雖不得而知,但“沒頭腦”和“不高興”這兩個角色可以説是非常深入人心,即便過去了幾十年,但一提到他們的名字,“不高興!不高興!就是不高興!!!”這句台詞一出來,那一個矮胖、一個高瘦,筆法簡練而又隨意的“沒頭腦”和“不高興”就會躍然於眼前。而《沒頭腦和不高興》從故事到人物,從技法到造型,甚至依稀可見無厘頭的雛形。該片也於1979年獲中國動畫學會主辦的中國動畫明星大賽的“最喜愛的卡通明星”獎。

除了擔任動畫片導演,張松林一生還涉及動畫電影製作的方方面面,他編劇的木偶片《半夜雞叫》獲“全國第二次少兒文藝創作二等獎”,編劇的動畫片《奇異的蒙古馬》獲“全國影視動畫展播評獎”二等獎,擔任責任編輯的動畫片《哪吒鬧海》、《三個和尚》、《三毛流浪記》等均在國際和國內多次獲獎。1980年代以來,在中外合拍的26集動畫片《熊貓京京》中擔任總編輯兼編劇,在中央電視台出品的52集動畫片《太陽之子》中擔任劇本策劃和藝術總監,在北京電視台出品的26集動畫片《京兒娃和兔兒爺》中擔任藝術總監,在央視攝製的52集動畫片《西遊記》中擔任策劃兼劇本統籌。前三部動畫片均獲得第四屆全國少兒電視“金童獎”,《西遊記》獲得2000年中國電視“金鷹獎”的最佳動畫片獎。

早在1980年,為培養動畫人才,張松林與華山中學校長陳平合作,創辦了中等專業的動畫班,由美影負責派出動畫教師,畢業生美影優先錄用。前後培養了許多動畫專業人員。1987年,張松林還發起由美影與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合作開辦本科學歷的動畫班,並擔任兼職教授,前後培養了兩屆畢業生。張松林還是中國動畫界少有的注重理論創作的人,在動畫理論和美術創作上也有不少貢獻。他曾參與《中國大百科全書》電影卷、《當代中國》電影卷、《電影藝術詞典》、《中國電影年鑑》等辭書的撰稿和編輯工作。曾發表“美術電影藝術規律的探索”、“中國動畫教育的現狀與未來前景”、“中國動畫發展歷程”等論文40餘篇。

隨着張松林去世的噩耗傳開,幾代動畫“粉絲”唏噓不已。在追憶老人藝術之路的同時,人們也在追問,下一部《沒頭腦和不高興》在哪裏?中國的經典動畫究竟如何傳承?一些網友在微博上感慨,動畫前輩為中國在世界上爭取了一席地位,他們創作經典作品的精氣神,至今仍值得發揚。

在張蘭眼中,父親是一個不願意輕易讓人失望的人。“他對別人的請求從來來者不拒。每次生病以後,我們都會跟他‘約法三章’,要求他不能離開上海半步。但是他每次都不聽我們的。前段時間,青島農業大學的一個動畫片活動請他去,我們很反對,但是他還是去了。他不想讓別人失望,也希望借自己的聲望為培養動畫人才的學校出一點力。”

(早報記者李雲靈、沈禕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