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美容 美體 服飾 情感 娛樂 生活
當前位置:哇咔範 > 電影 > 歐美片場

德國二戰電影大全 懷念二戰時的經典

欄目: 歐美片場 / 發佈於: / 人氣:2.81W

第二次世界大戰(又常被簡稱為二次大戰、二戰等)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以及所有的大國...

德國二戰電影大全 懷念二戰時的經典

第二次世界大戰(又常被簡稱為二次大戰、二戰等)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以及所有的大國,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整整有超過1億多名軍事人員被動員並參與這次軍事衝突。戰爭依然過去,但是那些經典的戰役和故事卻被流傳下來,本專題專門選取了一些經典流傳的二戰電影分享給愛好和平和西安戰爭電影的人。

1. 《從海底出擊》(Das Boot,潛艇風暴、特種任務,西德,1981)海戰題材經典。六集電視電影。沃爾夫岡·彼得森(Wolfgang Petersen)作品。故事改編自兩艘德國U型潛艇的作戰經歷。1942年,在盟軍逐漸取得大西洋控制權後,一艘曾經被盟軍視為海洋噩夢的德國U型潛艇奉命前往北大西洋海域搜索並摧毀英國商船……任務完成後,又帶傷穿越直布羅陀海峽執行新任務……一種悲壯的失落:即使在盟軍驅逐艦攻擊下不幸中彈、坐沉海底後亦得以大難不死,卻在返航慶典中被盟軍飛機擊沉在船塢裏。奧斯卡六項大獎提名。

2. 《斯大林格勒戰役》(Stalingrad,德國、瑞典,1993)德國導演約瑟夫·維爾斯麥爾(Joseph Vilsmaier)代表作。1943年,從意大利戰場被派到蘇聯戰場的德軍小分隊經歷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斯大林格勒漫無邊際的雪原就是德軍官兵的墳墓。未見德軍與蘇軍的正面對峙而慘烈、慘淡之情瀰漫熒屏,揮之不去。
3. 《鐵十字勛章》(Cross of Iron,德國、英國、南斯拉夫,1977)硬派經典戰爭片。美國導演山姆·佩金法(Sam Peckinpah)唯一戰爭題材作品。在充滿血腥、暴力的戰場上展現人性的高潔與卑污。1943年的歐洲東線戰場,在德軍上尉心裏象徵最高榮譽的鐵十字勛章在厭戰老兵眼裏卻一錢不值,他們之間的較量既是德軍官兵中兩種心態對立的白熱化,也暗示了戰爭的終極走向……詹姆斯·科本等主演。
4. 《午夜守門人》(The Night Porter,狂戀、魂斷多瑙河,西德,1974)意大利女導演莉莉安娜·卡瓦尼(Liliana Cavani)備受爭議的代表作。1957年的維也納,作為著名歌劇指揮家夫人的女主人公無意中認出賓館的夜間守門人竟是戰時虐待過自己的德國納粹集中營軍醫,肉體受虐的痛苦至此化作靈魂求救的亢奮,使她莫明其妙地投向夜間守門人極度危險的懷抱……戰爭與性不可磨滅的肉體記憶,觸及了一個隱藏於女人內心的隱祕世界。
5. 《瑪麗婭·布勞恩的婚姻》(The Marriage of Maria Braun,西德,1979) 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Rainer Werner Fassbinder)代表作。一位美麗而性感的德國女子在德國戰敗前夕結了婚,她的悲情故事即由此開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柏林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傑出成就獎、讀者評審獎等三項大獎。

6. 《憂鬱的星期天》(Gloomy Sunday,黑色星期天、狂琴難了、布達佩斯之戀、愛與死之歌,德國、匈牙利、法國,1999) 根據德國作家暢銷小説改編。一首有自殺聖曲之稱、被藝術家們廣為演繹的曲子背後的唯美悲情故事。善良的猶太裔酒館經理及其美麗的女助手以及憂鬱的青年作曲家,布達佩斯一個三人行美好生活組合在匈牙利淪陷後被外來的第四者——戰前的德國商人朋友、戰時的德國納粹軍官——所摧毀。巴伐利亞電影節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兩項大獎。匈牙利影壇美女艾莉卡·瑪洛茲珊(Erika Marozan)等主演。

第二次世界大戰(又常被簡稱為二次大戰、二戰等)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以及所有的大國...

7. 《莉莉·瑪蓮》(Lili Marleen,西德,1981)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Rainer Werner Fassbinder)作品。一首響徹二戰戰場的歌曲背後的世俗浪漫故事。歌曲彷彿訴説着戰士對情人的懷念,充滿頹廢而感傷的離愁別緒,因此深受二戰時期交戰國雙方年輕官兵喜愛。
8. 《第九日》(The Ninth Day, or Der Neunte Tag,德國、盧森堡,2004)根據盧森堡天主教神父日記體小説改編。1942年,被關在納粹德國達紹集中營的盧森堡天主教神父為期九天的“假期”。納粹德國的新宗教政策與天主教教會的兩難處境,天主教神父的神聖信仰與世俗感情,生命、自由與信仰、良知之間的鬥爭……
9. 《帝國的毀滅》(Der Untergang, or The Downfall: Hitler and the End of the Third Reich,覆滅,德國,2004)與《希特勒的男孩》(Napola,2004)、《希望與反抗》(Sophie Scholl:The Final Days,2005)並稱為德國“終戰三部曲”的希特勒二戰傳記片。奧立弗·海施貝格代表作。希特勒最後的女祕書回憶第三帝國最後的日子:當柏林已經變成戰爭前線,當狂人已經變成精神病人……帝國的黑夜也就無可挽回地降臨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忽喇喇、昏慘慘,藴涵德國人最深沉的痛苦與反思。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10. 《玫瑰圍牆》(Rosenstrasse,羅森斯查塞街、羅森斯塔塞街的女人們,德國、荷蘭,2003)猶太人題材經典。德國女導演瑪格雷特·馮·特洛塔(Margarethe von Trotta)代表作。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在德國老婦記憶中塵封的黑暗年代,在雅利安女人身上透現的人性光輝……1943年的柏林,雅利安女人羣體在她們的猶太丈夫被捕後堅持做猶太人的妻子、向蓋世太保抗議、千方百計救丈夫並奇蹟般獲得成功的故事。影片波瀾不驚而令人沉浸,具消融胸中塊壘之功,其間具有德國貴族血統的女主人公的高貴氣質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
11. 《橋》(Die Bruecke, or The Bridge,最後的橋,西德,1959)1945年,歐洲戰爭末期的德國小鎮,七位為“保家衞國”而應徵入伍的迷茫少年的乖舛遭遇:好心的長官讓他們留守一座似乎並不重要的橋,但美軍的坦克卻意外地出現在橋邊並試圖通過……七位少年最後只有一位得以倖存。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笑獨行按:或有混同於南斯拉夫電影《橋》者。)
12. 《希望與反抗》(Sophie Scholl-Die letzten Tage,索菲·斯庫勒:最後的日子,德國,2005) 與《帝國的毀滅》(The Downfall,2004)、《希特勒的男孩》(Napola、2004)並稱為德國“終戰三部曲”的德國民族女英雄故事。1943年,斯大林格勒戰役後,作為反希特勒祕密組織成員,女主人公的弟弟決定冒險前往慕尼黑大學派發傳單,結果導致了三個人被捕。在不得不供認“罪行”後,面對納粹法庭走形式的死亡審判與蓋世太保審訊官的同情建議,女主人公決絕地堅持着自己的信念……柏林電影節最佳導演、最佳女演員兩項大獎。(笑獨行按:衝動與勇敢使20歲上下的熱血青年不得不面對他們難以承受的無謂犧牲。)
13. 《極地重生》(As Far as My Feet Will Carry Me, or So weit die Fü e tragen,德國,2001)感天動地、閃耀人性光輝的戰俘逃亡題材經典。根據德國作家暢銷傳記小説改編。自由與愛遠在三年14000公里之外。1949年到1952年,戰後被蘇聯軍事法庭判處到西伯利亞東部*25年的德軍少尉幾乎沒有成功希望的孤身搏命大逃亡……然而,胸懷悲憫的好人(包括投懷送抱的愛斯基摩年青寡婦)、不可思議的好運(包括一路追捕他到伊朗邊境的蘇軍上尉在最後時刻對他網開一面)和堅強的求生意志卻最終成全了他。邁克爾·曼德爾、伯哈德·貝特曼、艾琳娜·帕塔瓦等主演。米蘭電影節最佳男主角。
14. 《德累斯頓的悲劇》(Das Drama von Dresden, or The Drama of Dresden,空襲德累斯頓,德國,2006)戰爭愛情題材經典。上下兩集電視電影。1945年,盟軍轟炸德累斯頓前後,被德軍擊落的英國皇家空軍轟炸機機組成員倖存者在逃生中遇到了青春甜美、豐滿多情的德國女護士,由施以援手到萌生愛意,即將訂婚的德國女護士開始在兩個男人之間徘徊……
15. 《裸露在狼羣》(Nackt Unter Wolfen, or Naked Among the Wolves,東德,1963)集中營與猶太人題材經典。1945年歐洲戰爭結束前夕,位於德國魏瑪附近的布痕瓦爾德集中營,波蘭囚犯和*黨地下組織與德國納粹黨衞軍之間以爭奪一位可愛的猶太小兒為導火索的戰爭。莫斯科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16. 《鐵皮鼓》(The Tin Drum,or Die Blechtrommel,錫鼓,德國、法國、波蘭、南斯拉夫,1979)荒誕、殘酷的超現實主義怪味豆,戰前與戰時德國社會風俗畫。根據西德作家同名經典小説(“但澤三部曲”其一)改編。1927年到1945年的德國邊遠小城,由兩男一女三人行產生的三歲幼兒在目睹成人世界的*和醜陋(充滿性罪和政治謊言)後不想長大、結果停止長高直到20歲的故事,旁及三歲幼兒整個家族的乖舛命運。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17. 《無處為家》(Nirgendwo in Afrika, or Nowhere in Africa,何處是我家、情陷非洲、非洲的天使,德國,2003)很文藝的猶太人題材經典。根據德國女作家同名自傳體小説改編。1938年至1946年,正確地選擇了以永遠晴朗的肯尼亞為避難所的德裔猶太人三口之家的難民生涯,其間伴隨着漂亮、聰明的小女的身心成長和年輕、俊美的夫妻的精神與情感成熟。他們留在德國的親人都在那場戰爭中罹難了,而他們則在戰後經歷了在故土與肯尼亞之間作出選擇的痛苦……小小女人的視角。朱莉安·科勒(Juliane Kohler)、米勒·尼尼茲(Merab Ninidze)、莉·庫卡(Lea Kurka)等主演。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德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影片等五項大獎。

18. 《兇手就在我們中間》(The Murderers Are Among Us, or Us Die M&;ouml;rder Sind Unter Uns,我們中間的兇手,東德,1946) 民主德國第一部故事片,關注戰後納粹戰犯逃脱懲罰問題。戰後,曾被迫在納粹集中營裏擔任軍醫的醫生回到已成廢墟的柏林,負罪感使他開始酗酒,而當他發現頗有名望的工廠主竟是雙手沾滿波蘭人民鮮血的納粹軍官時,仇恨又使他圖謀槍殺工廠主,然而,已經愛上他的集中營女難友卻在緊要關頭制止了他……據説在劇本初稿中,醫生是擊斃了工廠主的,後來根據蘇聯有關方面意見進行了修改,理由是不宜宣傳自行裁決。(笑獨行按:或有混同於德國1931年上映的《M就是兇手》者。)

第二次世界大戰(又常被簡稱為二次大戰、二戰等)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以及所有的大國...

19. 《希特勒的男孩》(Napola, or Elite Für den Führer,精英教育,德國,2004)德國人審視二戰的新視角,與《帝國的毀滅》(The Downfall)、《希望與反抗》(Sophie Scholl:The Final Days)並稱為德國“終戰三部曲”。黑暗年代納粹少年的人生追求與思考。1942年,出身於工人家庭、因在拳擊方面擁有天賦而被納波拉(Napola)軍事寄宿學校破格錄取的17歲少年在接受魔鬼式、非人道的納粹精英軍事訓練過程中所經歷的理想幻滅和心靈救贖,其間穿插他與善良、敏感的高官之子跨越社會階層的同性情誼。捷克卡羅維發利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德國巴伐利亞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20. 《尋找扎克》(Alles auf Zucker,德國,2004)戰後德國第一部猶太人題材輕喜劇。對於戰後半個多世紀猶太人生存狀態和猶太教傳承狀況的思考和諷刺:圍繞着母親的後事和遺產,四十年不相往來的兩兄弟及其家眷上演了一出為老不尊、兒女亂倫、為財和解、百無禁忌的鬧劇和活劇。希特勒沒能滅絕猶太民族,而猶太民族卻在戰後半個多世紀中不斷地自我滅絕着……德國電影洛拉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最佳劇本等六項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