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美容 美體 服飾 情感 娛樂 生活
當前位置:哇咔範 > 明星 > 明星資料

電影演員於洋去世 在艱苦生活中不斷成長的演員

欄目: 明星資料 / 發佈於: / 人氣:5.3K
電影演員於洋去世  在艱苦生活中不斷成長的演員

1949年,於洋光榮地參加了中國共產黨。之後,於洋還參加拍攝了《中華女兒》、《衞國保家》等多部影片。在拍攝這些影片的過程中,他接觸到劉瓊......

1949年,於洋光榮地參加了中國共產黨。之後,於洋還參加拍攝了《中華女兒》、《衞國保家》等多部影片。在拍攝這些影片的過程中,他接觸到劉瓊、謝添、陳強、張平等很多有經驗的老演員。從他們身上學習了許多長處,並且運用到自己的創造中來。這種學習,成為於洋藝術上成長的另一個重要因素。他曾深有感觸他説過:“如果説我的表演還有特色的話,與這些老演員的幫助是分不開的。”他尤其不能忘懷自己的良師與益友——藍馬。於洋與藍馬是在1951年拍攝《走向新中國》時結識的。在影片中,藍馬飾工程師,於洋飾鍊鋼工人。從體驗生活,到實地拍攝,他們一直在一起。於洋從藍馬的表演中深切地悟出了什麼是內在的真摯,認識到演員創作中應該做到我就是“他”,而不是我在表演;演員要以飽含激情的語言和動作打動觀眾,而不要搞虛假的賣弄。此後,於洋便執着地追求着那種在生活中尋找表演依據,帶着真情實感去刻畫人物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影片《山間鈴響馬幫來》(1953)中黛烏這一形象的塑造,就是他在這方面的一次可喜嘗試。黛烏是一位苗族青年,邊寨的聯防隊長。於洋以富於激情的表演,塑造了這位勇敢、頑強、純樸、坦率的苗族青年形象,得到觀眾的喜愛。1955年,於洋進入北京電影學院表演訓練班,集中學習了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為主的現實主義表演理論。如果説,從前他是在廣泛的學習和探索中走過來的,那麼這次學習,帶給他一次運用理論系統地總結自己過去藝術上成敗得失的機會,從而使自己的表演藝術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其重要標誌,就是他在電影學院表訓班畢業後不久,在影片《英雄虎膽》(1958)中塑造的我軍偵察員曾泰的形象。曾泰是打入敵人內部的我軍偵察科長,必須取得敵人的信任,才能進行活動,完成任務。於洋抓住人物的這一特點,按照在特定環境中人物的特定身份去表演,因此演得真實可信。我們看到銀幕上的曾泰勇敢、機智、臨危不懼,面對匪首李漢光的威脅和女特務阿蘭的引誘,從容不迫,有理有節。比較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忠於黨、忠於人民、具有英雄虎膽的我軍偵察員的形象。這部影片上映時,曾泰的形象受到觀眾的好評,於洋也因而成為觀眾所熟悉和喜愛的演員之一。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中期,是於洋演員生活的黃金時代。他連續參加《飛越天險》(1958)、《青春之歌》(1959)、《礦燈》(1959)、《水上春秋》(1960)、《暴風驟雨》(1961)等影片的拍攝,塑造了趙中凱、江華、傅東山、華小龍、肖隊長等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其中《暴風驟雨》中土改工作隊肖隊長的形象塑造很有光彩。他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把當年參加上改時見到過的幾個工作隊長的精神風貌、言談舉止,經過藝術加工,熔鑄到肖隊長的形象中,把自己當年飽含深情訪貧問苦的情景溶化在肖隊長與貧農趙玉林等人物的感情交流中,語言和動作真切自如,在肖隊長這個形象身上顯示了於洋那種剛毅、深沉、真摯、富有激情的表演風格。

1949年,於洋光榮地參加了中國共產黨。之後,於洋還參加拍攝了《中華女兒》、《衞國保家》等多部影片。在拍攝這些影片的過程中,他接觸到劉瓊......

1964年,於洋蔘加了影片《大浪淘沙》的拍攝。這部影片表現大革命前後幾個知識分子所走的不同道路,於洋扮演了主要角色靳恭綬。這個人物耿直、倔強,勇於追求真理,願為真理而獻身。靳恭綬這個人物對於洋有着強烈的吸引力。他的遭遇和經歷,使於洋聯想到自己從一個逃荒的窮孩子成長為革命戰士的歷程,從而加深了對角色的理解。於洋準確地把握了人物的思想脈絡、個性和特點,生動地塑造了一個追求革命、不斷覺醒的知識分子形象。靳恭綬在市場上初逢趙老師,思想上受到啟蒙後,那種外靜內動的神情;為維護正義,他魯莽地對結拜弟兄揮以老拳的憤激行為;為了追求崇高的信仰,他與女友不歡而別時的率直舉動……。這些戲,他都演得真實貼切,很好地體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和鮮明個性。影片攝製完成後,還沒來得及上映,“文化大革命”就開始了。這部影片包括於洋所塑造的靳恭綬的形象,也以莫須有的罪名遭到批判。粉碎“四人幫”以後,影片才同觀眾見面,受到好評。“文化大革命”中,於洋在中止了一段銀幕形象創作後,曾參加了《火紅的年代》、《第二個春天》等影片的拍攝。粉碎“四人幫”後,於洋除繼續擔任演員外,開始從事電影導演工作。《萬里征途》是他的導演處女作,這是1977年攝製的一部表現工業支援農業題材的影片。《戴手銬的旅客》是他導演的第二部作品,也是他近幾年來主演的第一部影片。影片表現在十年動亂中,不計個人安危、堅守自己崗位的公安幹部的事蹟。於洋把這部影片處理成正劇,描繪了劉傑、王豐年、魏子恆、魏小明等幾個具有不同經歷、不同性格的公安幹部的形象。“橋頭會面”、“街頭鬧市”“列車追蹤”幾場戲的處理都較有時代特點,“沖沖衝”、“殺殺殺”的背景歌聲,買賣東西時的語錄問答,水泄不通的列車中混亂、嘈雜的情景和拷問的場面,把人們帶回十年動亂那特定的年代。但影片也存在個別情節不夠真實,為打鬥而打鬥的不足之處。做為影片的主要演員,於洋塑造的劉傑形象也給觀眾留下了一定的印象。於洋在電影戰線工作近三十五年,有豐富的電影表演經驗,目前又從事電影導演,他年富力強,精力充沛,期望他在電影創作上做出新的成績。最近,他又完成了一部表現海員生活的影片《大海在呼喚》。從導演處理上説,存在片面追求一些花花哨哨的場面的缺陷,是值得引起注意的。目前正着手籌備拍攝反映內蒙人情風俗的影片《駝峯上的愛》。

1949年,於洋光榮地參加了中國共產黨。之後,於洋還參加拍攝了《中華女兒》、《衞國保家》等多部影片。在拍攝這些影片的過程中,他接觸到劉瓊......

於洋,原名於延江,著名電影演員。現為北京電影製片廠演員兼導演,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於洋是山東省黃縣人,1930年10月出生在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他六歲那年,闖關東的父親病死關外,家鄉又遭災,這突來的天災人禍,迫使母親帶着他流落到東北。在長春,他遭受過孤兒院的虐侍,也飽嘗過流浪街頭的悽苦。直到替人做傭人的母親攢下點血汗錢,才把他送進國小讀書。1942年,偽滿洲映畫株式會社為一部兒童片挑選臨時兒童演員,於洋抱着自己找些活路以減輕母親負擔的心理經人介紹去應試。結果被選中。於是,在半工半讀生活中,他接觸了電影表演。1945年,東北人民從日本侵略者的鐵蹄下獲得解放,也掀開了於洋生活中嶄新的一頁:他那在八路軍中工作廠多年的哥哥隨部隊來到長春,找到了他,並引導他走上了革命道路。十五歲的於洋蔘加革命隊伍後,當過公安戰線上的偵察員,參加過暴風驟雨般的土改運動,以後又作為解放軍的文化幹事,參加過四平保衞戰、長春圍殲戰,並在某部炮兵團獲得過四野頒發的渡江戰役紀念章。當時他並沒有想到,這兩年多的戰鬥生活對自己日後的電影表演,會產生十分重要的作用。1947年11月,於洋奉命來到興山的東北電影製片廠,參加《留下他打老蔣》的拍攝。在這部短故事片裏,他扮演我軍連長。從此,他正式開始了電影演員的生活。《留下他打老蔣》的導演伊琳,做為於洋在電影藝術上的第一位啟蒙老師,首先教給於洋的是:“我們的文學藝術都是為人民大眾的,首先是為工農兵的”這一革命文藝宗旨。並且還告訴他,在表演中生活是基礎,沒有真實感受,表演就不可能真實。同時,陳波兒、王濱等都對於洋有過殷切的希望和具體的幫助。1948年我國人民電影的第一部故事片《橋》開始拍攝。在這部影片中,我國工人階級第一次作為國家的主人出現在銀幕上。於洋在影片中飾演了青年工人吳一竹。他的表演純真、質樸,表現出獲得翻身解放的鍊鋼工人,為支援全國解放戰爭,勇於克服困難的可貴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