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美容 美體 服飾 情感 娛樂 生活
當前位置:哇咔範 > 電影 > 歐美片場

經典人物卓別林喜劇電影 兩大藝術特點賞析

欄目: 歐美片場 / 發佈於: / 人氣:4.23K

卓別林影片,大多有如下獨特的藝術特點其一,有深刻尖鋭的社會批判精神。它們揭露了工業化時代美國社會的種種弊端,對掙扎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和被壓迫者寄予了深刻的同情。

經典人物卓別林喜劇電影 兩大藝術特點賞析

卓別林的喜劇影片,大多有如下獨特的藝術特點:  
其一,有深刻尖鋭的社會批判精神。它們揭露了工業化時代美國社會的種種弊端,對掙扎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和被壓迫者寄予了深刻的同情。  
其二,喜劇電影大多帶有悲劇色彩。以夏爾洛這一流浪漢為例,他是卓別林塑造的最為成功的喜劇形象,但這一喜劇人物不同於一般喜劇形象,他帶有濃厚的悲劇色彩,甚至可以説在本質上是悲劇性的。他時運不濟,飢寒交迫,但他又是樂觀、倔強的,敢於以弱小的身軀同惡勢力鬥,而且往往會取得出乎意外的勝利。作為演員,卓別林在塑造人物的時候則常常以大膽創新的“噓頭”去體現人物的性格。他那滑稽、笨拙且變幻莫測的形體動作,將對立的因素在藝術創作中有機地結合起來,創造出了經久不衰的傳世傑作。卓別林的喜劇影片儘管是無聲片,但深受各國觀眾的喜愛。據統計,他的每部影片平均擁有3億觀眾。
説到電影喜劇,人們很自然地就會聯想到卓別林,他在銀幕上以層出不窮的噱頭、 滑稽的表演和他獨創的頭戴破禮帽、腳登大皮鞋、手拿細手杖,邁着企鵝步的流浪漢夏爾洛的形象,給一代又一代的觀眾帶來了無窮無盡的歡笑。然而在這種歡笑背後卻隱藏着人生的孤獨與淒涼。他的喜劇關注"小人物"的命運,將人道主義精神和社會批判因素融入其中,創造了世界喜劇不可逾越的高峯。美國電影史學家路易斯.約可布斯説:"談論查利.卓別林也就是談論電影。美國電影史上還沒有一個人像查利.卓別林那樣,成為全世界這樣珍愛的人物。"

卓別林影片,大多有如下獨特的藝術特點其一,有深刻尖鋭的社會批判精神。它們揭露了工業化時代美國社會的種種弊端,對掙扎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和被壓迫者寄予了深刻的同情。

卓別林(1889--1977)出生於倫敦一個貧苦演員家庭,父母都是遊藝場的歌舞演員。他的童年動盪不安,10歲時他就進了一個滑稽劇團充當演員,開始獨立謀生。1907年他加入著名的卡爾諾啞劇劇團。1913年他隨團去美國演出,其間與啟斯東公司簽定了合同,開始在製片人兼導演--塞納特手下拍片。   1914年,他演出的第一部喜劇片《謀生》問世。不久,前文提到的流浪漢夏爾洛的形象在他的第二部影片《陣雨之間》中首次登台亮相,成為日後卓別林喜劇電影的重要標誌。這一時期他拍攝了大量的短片,以精湛的啞劇技巧、完美的銀幕形象成為聞名世界的喜劇演員。
1923年他創建了自己的查理.卓別林影片公司,成了好萊塢第一個真正獨立製片的藝術家。他一身兼任製片、編劇、導演、演員、作曲,拍出了他一生中最傑出的作品:《巴黎一婦人》(1923年)、《淘金記》(1925年)、《馬戲團》(1928年)、《城市之光》(1931年)、《摩登時代》(1936年)、《大獨裁者》(1940年)、《凡爾杜先生》(1947年)、《舞台生涯》(1952年)等等。

卓別林影片,大多有如下獨特的藝術特點其一,有深刻尖鋭的社會批判精神。它們揭露了工業化時代美國社會的種種弊端,對掙扎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和被壓迫者寄予了深刻的同情。

1952年他受到麥卡錫主義的迫害,被迫離開美國。1957年他在英國執導並主演了《一個國王在紐約》,他導演的最後一部影片是 《香港女伯爵》(1967年)。
1972年,他重返好萊塢,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接受了為表彰他"在本世紀為電影藝術所作的不可估量的貢獻"而授予他的藝術成就獎。卓別林關注"小人物"的命運,將人道主義精神與社會批判因素融入他的喜劇之中,創造了世界喜劇電影不可逾越的高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