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美容 美體 服飾 情感 娛樂 生活
當前位置:哇咔範 > 電影 > 歐美片場

編劇達米科上週六離世 “劇本是一件工藝品”

欄目: 歐美片場 / 發佈於: / 人氣:2.93W

與德·西卡將和切奇·達米科一同完成《偷自行車的人》、《米蘭奇蹟》劇本的塞薩·柴伐梯尼視為“御用”編劇相同,切奇·達米科很快也找到了自己的伯樂——盧奇諾·維斯康蒂。”  從作品的數量(超過100部)上看,蘇索·切奇·達米科是一個非常勤奮的編劇,然而她由始至終將寫作劇本視為一項工作,而非從事創作。

編劇達米科上週六離世 “劇本是一件工藝品”

蘇索·切奇·達米科

《米蘭奇蹟》

《白夜》

《偷自行車的人》

早報記者 程曉筠 編譯

據意大利安莎通訊社報道,意大利著名編劇蘇索·切奇·達米科(Suso Cecchi D'Amico)於當地時間上週六在故鄉羅馬去世,享年96歲,她的葬禮將於下週一舉行。切奇·達米科活躍於二戰之後的意大利影壇,創作了超過100部劇本,與盧奇諾·維斯康蒂、德·西卡、費德里科·費里尼等多位“新現實主義”大師有過合作,代表作有德·西卡執導的《偷自行車的人》、維斯康蒂的《豹》、《洛克兄弟》、安東尼奧尼的《不戴茶花的茶花女》、馬里奧·莫尼切利的《卡薩諾瓦70》等。

《偷自行車的人》描繪

羅馬戰後生活羣像

蘇索·切奇·達米科原名喬凡娜·切奇,1914年生於羅馬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由於父親是著名作家,家中往來的朋友有很多都從事電影編劇的工作,切奇·達米科逐漸由他們創作的劇本的讀者成長為了一名合格的編劇。1946年,導演盧吉·山巴根據切奇·達米科創作的一個短篇故事拍攝了電影《和平生活》,切奇·達米科由此開始了她作為電影編劇的生涯。1948年,切奇·達米科迎來了第一部為她帶來成功的影片——德·西卡執導的《偷自行車的人》,該片贏得了1949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在切奇·達米科晚年的一次訪談中,她談起與德·西卡一同工作的經歷,“《偷自行車的人》預算極高,因為當時德·西卡已經是意大利很出名的演員了。德·西卡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他知道這樣做可能會有風險,所以請來了全國最有地位的律師為影片的投資保駕護航。在劇本上,我們花費了幾個月的時間,我們在羅馬到處晃盪,收集我們聽到的故事。影片開頭那段的靈感來自一個畫家創作的一個關於自行車的短篇小説。除此之外,我們就一起在羅馬轉悠,希望能在電影中展現當時——戰爭結束不久後羅馬的生活羣像。”

維斯康蒂的“御用編劇”

《偷自行車的人》大獲成功之後,蘇索·切奇·達米科正式成為了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人中的一員。1950年,切奇·達米科再度與德·西卡合作了悲喜劇《米蘭奇蹟》。在這部作品中,除了“新現實主義”一貫重視的中下層百姓的悲苦生活現狀外,切奇·達米科還在劇本中注入了幻想和寓言的元素,令影片沉重的主題化解於妙趣橫生的情節之中。該片贏得了第四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與德·西卡將和切奇·達米科一同完成《偷自行車的人》、《米蘭奇蹟》劇本的塞薩·柴伐梯尼視為“御用”編劇相同,切奇·達米科很快也找到了自己的伯樂——盧奇諾·維斯康蒂。1951年,兩人合作的第一部電影《小美人》即獲得成功,在隨後的25年間,切奇·達米科參與了維斯康蒂絕大多數作品的劇本創作,其中包括1954年的《戰國妖姬》、1957年幫助維斯康蒂贏得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導演銀獅獎的《白夜》、1960年的《洛克兄弟》、1963年贏得戛納金棕櫚大獎的《豹》等。關於與維斯康蒂的合作,切奇·達米科曾説道:“早在我第一次與他合作之前,我們已經是很好的朋友了。他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他想要掌控電影拍攝過程中的每一件事,他做過劇組中的每一種工作,從燈光到攝影、編劇等等。當我們第一次合作撰寫劇本時——最後並沒有拍成電影,我們各自獨立地寫作,與其説他像一個搭檔,倒更像是一個對手。不過,之後我們又創作了許多電影。”在與維斯康蒂的長期工作中,常常是維斯康蒂口頭講述一個故事,切奇·達米科將它寫成一部劇本,她很瞭解這位“完美主義者”想要什麼,“我們會討論故事情節,往往是從一些文學作品出發。我記得當時他住得離我家並不遠,但我們仍然要給對方寫很多很多的信。外人根本看不懂那些信,因為上面全是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名字,看上去就像密碼一樣。我們都對文學充滿熱情。”除了維斯康蒂之外,另一位經常與切奇·達米科合作的導演是擅長喜劇、憑藉《警察與小偷》成名的馬里奧·莫里切尼。兩人合作的《曼哈頓的大人物》、《三豔嬉春》、《命運》等片均獲得了不錯的票房,馬塞洛·馬斯楚亞尼主演的《卡薩諾瓦70》曾為切奇·達米科贏得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的提名。切奇·達米科最近的一部廣為人知的編劇作品是1999年美國意大利導演馬丁·斯科塞斯追述個人成長記憶的紀錄片《我的意大利之旅》。

自視為寫作劇本的工匠

縱觀切奇·達米科的作品列表,不難發現對文學改編的痴迷與對現實題材的重視構成了切奇·達米科作品的兩種題材取向。比如由阿蘭·德龍主演的《豹》改編自托馬齊·迪·蘭佩杜薩的同名小説,馬斯楚亞尼主演的《白夜》改編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同名小説,伊麗莎白·泰勒和理查德·伯頓主演的《馴悍記》改編自莎士比亞的劇作等等。而《小美人》、《洛克兄弟》、《曼哈頓的大人物》等作品勾畫了普通市民或悲或喜的日常生活。這兩種取向恰恰分別來自文學氛圍濃郁的家庭的影響和從事編劇工作之後,“新現實主義”導演們給予她的影響。值得一提的是,切奇·達米科很少有單獨署名的編劇作品,她的編劇作品往往是集體勞動的成果。切奇·達米科對此並不介意,她曾揭祕説:“誰獲得榮譽並不重要,大家都是朋友,都想要拍電影。那才是唯一重要的事。記得有一次,德·西卡和我們在拍一部電影時,他的一位作家朋友死了,德·西卡就把他的名字加到了創作人員名單中,以紀念這位朋友。那個時候的許多作品都是掛了很多作者的名字,我們把朋友的名字加進來為的是讓製片商付錢給他們。我們就是這樣幫助費里尼的,當時他很年輕,又沒什麼錢。我們在許多電影的編劇名單上加了他的名字,其實他從未寫過它們。”

從作品的數量(超過100部)上看,蘇索·切奇·達米科是一個非常勤奮的編劇,然而她由始至終將寫作劇本視為一項工作,而非從事創作。同樣,她也從未視自己為藝術家,而是把自己看作為一位工匠。她的名言是:“劇本不是一件藝術品,而是一件工藝品。”“作家需要找到合適的詞語描繪事情或事物,而編劇需要發揮想像力。這是兩件截然不同的事,也並無比較性。你不能用一個詞彙和一種想像相比較。”

1994年,威尼斯電影節授予她金獅獎終身成就獎。昨日,她去世的消息傳出後,意大利各界紛紛表示哀悼。意大利總統喬治·納波利塔諾稱她是“意大利最好的電影時期中偉大的開拓者”,曾執導電影《羅密歐與朱莉婭》的導演法蘭高·澤菲雷利稱她是“我們所有人的母親和姐妹”。切奇·達米科的老朋友、導演馬里奧·莫尼切利在他90多歲時回憶往昔感慨道:“那真是非同凡響的一代人,這不僅針對電影而言。那代人在法西斯主義橫行和戰亂下長大,但是他們的智慧又幫助意大利重回正軌,並且找到了一種新的方式去拍攝和製作電影。”而切奇·達米科的逝世也標誌着由那代電影人締造的一個電影時代已經遠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