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美容 美體 服飾 情感 娛樂 生活
當前位置:哇咔範 > 電影 > 華語片場

導演杜海濱:拍紀錄片必須是本能的衝動

欄目: 華語片場 / 發佈於: / 人氣:2.27W

2007年作品《傘》劇照,講述農村青年擺脱鄉村命運的過程。杜海濱:《傘》源於一個“命題作文”,北京有個基金會想幫助一些紀錄片導演做片子,但他們有一個命題,一定要拍經濟。杜海濱:我最近正拍攝一部關於“愛國主義”的紀錄片,它不僅僅牽扯到中國,還有國外的,包括傳統的愛國主義特別強烈的國家。

導演杜海濱:拍紀錄片必須是本能的衝動

杜海濱2001年作品《鐵路沿線》劇照,講述一羣沿鐵路流浪的青少年

2007年作品《傘》劇照,講述農村青年擺脱鄉村命運的過程。

2009年作品《1428》劇照,“1428”代表着汶川地震發生的時間——14點28分。

好萊塢電影和張藝謀們的電影,跟你的生命經驗毫無關係。——杜海濱

早報記者 黃小河

自從處女作《竇豆》問世,杜海濱幾乎以每年一部的速度創作紀錄片,相當高產。雖然高產,但杜海濱的作品質量較高,曾獲國際紀錄片大獎,代表作《傘》和《1428》參加了第一屆陽光華語紀錄片獎的評選。

剛入道時的杜海濱,視野有限,但隨後的歷練,讓其把鏡頭對準了這個社會。“拍紀錄片必須是本能的衝動,一定是內容本身觸動了你。”近日,接受採訪時,杜海濱告訴早報記者,做這一行,不能跟風,不能功利地投機。

“江湖經驗”有益拍片

(微博):聽説你小時候學美術,後來又學攝影,這對你上電影學院有不少幫助吧?

杜海濱:我是跟我奶奶長大的,她會畫一些工筆畫,我也就耳濡目染。等到我八九歲回到父母身邊的時候,父母也給我提供條件,就一直畫到上大學。

包括我青春叛逆的時候,打架、玩兒,但總會擠出時間去畫畫。但特別遺憾,學畫畫的整個過程中一直沒學會自我表達。

攝影對我來説是第一次找到感覺的事兒,我可以通過這個載體來説我想説的話。找到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如同開悟,得經歷前面艱難的過程。

考電影學院是陰差陽錯。1996年我去汕頭,在北京轉機,住朋友家,因為生病,沒走成。聽説北京電影學院在招生,於是報名考試,都是順其自然的事情。

:你的第一部作品《竇豆》拍了一個外地打工青年,但它還是有點個人化的表達吧?

杜海濱:我們最初能力有限,其實也只是拍旁邊的人。

後來就希望放寬視野,把鏡頭對準社會。以前畫畫時,曾看到過一位德國女畫家畫了很多民眾,當時欣賞不了,但後來我理解到她的畫跟當下的聯繫,這個時候就覺得這種才是最有力量的表達,也就逐漸從小眾的感覺當中跳脱出來了。

:於是就有了你的成名作《鐵路沿線》的拍攝構想?能談談這部片子的拍攝情況嗎?

杜海濱:這不是一個計劃好的片子,更像是一個激情作品。

之前有願望要了解那些流浪羣體,那時候還是學生,沒多少經驗,嘗試去跟我們學校後面那幾個流浪漢溝通,結果他們要麼不講話,要麼轉身就跑了。

但《鐵路沿線》那一次就很通暢。因為我們年紀相仿,有的比我還小,他們是一羣人,我是一個人,那一帶是他們的地盤,防範感會降低。當時恰巧是過年,他們覺得來個人也挺熱鬧,所以沒費多大工夫就混熟了。晚上我買些菜、煙、酒,找他們吃喝一頓,基本上第二天就可以拍了。

:能和“江湖”上的人交流,得益於你青春叛逆時期的經歷吧?

杜海濱:你説得太對了!(笑)

我小的時候,寶雞市有個叫“地宮”的“遊樂場”,準確點兒説應該叫“地下文化宮”,裏邊有棋牌、旱冰、枱球,我小時候就經常喜歡到那兒滑旱冰、打枱球。

那裏基本上都是社會閒散人員,留着長髮、穿着喇叭褲、滑旱冰滑得特別好。那地方給我一種江湖的經驗,大家都不認識,一旦碰到,説話做事,彼此都要有江湖的感覺。這些經驗對我後來接觸類似的拍攝對象,有很大的幫助。

:《鐵路沿線》被譽為中國獨立紀錄片的轉折點,它太有名了,是不是很難超越?

杜海濱:其實我討厭一成不變,我的每部作品在風格上以及形式手法上都不太一樣,很難比較。

2006年之前,我的創作基本上重複一種方式,參加釜山電影節的時候,看到了很多別的國家的紀錄片,當時自己很不滿足,思考了一段時間。一直在尋求突破也許才是我不變的風格。

到汶川10天后才開始拍

:你覺得一個紀錄片導演該把握些什麼?

杜海濱:過去我一直不願意承認自己是一個紀錄片導演,最多是一個紀錄片製作者吧。從前期到後期,我做的都是流程工作。

後來做了些片子後,才慢慢開始發現,從過去的經驗來説,更多的是被動的拍攝和主動的選擇。

:什麼叫“被動的拍攝”和“主動的選擇”?

杜海濱:被動拍攝麼,就是拍攝時自己不善於控制,經驗不足嘛。

經過十多年的創作,我現在認為,其實紀錄片的可能性還是很多的,可以主動的拍攝和被動的選擇。比如説你前期領到了一個題目,是一個命題作文——前提是你感興趣的,可是你如何拍攝呢,這樣就要看導演的功力了。

:你曾説你的紀錄片不凸顯、不干涉、不評判,只是呈現,但“平靜”和“冷眼”真做得到嗎?

杜海濱:都是相對的,人的主觀性是永遠都不可能被消除的。在現場,如果説突破了主體承受的時候,主體就會被迫放棄。

像在《1428》中,有些時候我就沒辦法再拍了。雖然把別人的苦難呈現出來,這種展現還是有它的道理。

:當時拍的時候考慮到道德因素嗎?

杜海濱:有一個最著名的爭論。一張攝影圖片的內容是槍殺越共的瞬間,有人就質疑(攝影師),你為什麼不去阻止?這個攝影師回答,我的工作就是傳達出這個瞬間,讓更多人看到事實。當然質疑者認為:作為一個人來講,出於人道主義,你首先要阻止當事者。這也是我們經常爭論的一個問題。

拍《1428》的時候,我們在地震發生後3天就到了那裏,但是10天后才開始拍。當時如果心裏只想着拍片子的話,我會覺得自己是在犯罪。但後來覺得,那個地方需要被記錄,而且需要一個民間的視角去記錄。這樣我們才可以有不同的視角看待整個事件。

:現在有很多年輕人也開始拍片了。你對這些年輕的獨立導演有什麼忠告?

杜海濱:一定要忠實於自己的感受!如果你想拍一個周邊的人,在你有能力的情況下,就去做!但必須是本能的衝動,一定是拍攝內容本身觸動你,不要因為社會上流行什麼題目,流行什麼拍法,就去跟風、去功利地投機。拍之前要搞清楚(自己拍攝的)最初動力來自什麼!

《傘》就是表現農村被盤剝

:當初你怎麼會想到拍《傘》這樣一部片子?

杜海濱:《傘》源於一個“命題作文”,北京有個基金會想幫助一些紀錄片導演做片子,但他們有一個命題,一定要拍經濟。

本來我對這個很牴觸,因為我不懂經濟。後來我發現經濟其實跟我們息息相關。

正好那段時間挺想拍中國農村的紀錄片,但是具體拍什麼並不清楚,後來我看了一本很著名的書叫《中國農民調查》,於是就有了去農村看一下的想法。

:對你這樣一個在城裏長大的人來説,拍農村題材會有障礙嗎?

杜海濱:這之前我對農村的情況瞭解很少。當時從北京出去,也就二三十公里的地方,看到的狀況讓我很詫異——那裏多是老人和孩子。到了廣東農村,情況又大不相同了,那邊充滿着從全國各地農村走出來的年輕人。

這不免讓我思考,中國經濟到底是如何在增長?後來我堅定了一個認識,中國經濟其實在靠原始勞動力的積累,而且完全來自於農村,這些簡單的勞動力創造巨大的外匯比率。

另外還有房地產業,房地產商幾乎很難從城市裏拿地,工人和土地都是從農村盤剝出來,這也就中國農村最大的矛盾,用農村來支撐城市。

現在的農村是一個遍體鱗傷的農村。我們常説“知識改變命運”,過去一個身在中國農村的年輕人,要想把泥腿子洗乾淨,他可以讀書。現在很多政界商界的優秀人才當初背景都是農民,不是有句話叫“寒門出貴子”嘛。

今天我們看到舉家來供應一個學生的現象極其普遍,家庭負債累累,可大學生最後找不到工作,也回不去農村……《傘》其實涵蓋了一個含義,就是(對農民後代)繼續的盤剝!我確定了這個方向之後,所謂工農商學兵,這就是傘的骨架。《傘》其實表達了最不容易看到農村的一些深層次的東西。

下一部拍“愛國主義”

:《傘》這樣一部散文式的、羣像式的電影好像比較難把握啊,而你似乎青睞於這樣空間或時間跨度都比較大的片子。

杜海濱: 我的片子確實是形式上比較散,題材也比較大(笑)!我看過很多歐洲紀錄片大師的片子,像尤文思、梅爾索斯的紀錄片。他們的紀錄片也都有很凝練的表現,也沒有靠故事來吸引你,而是有一個理念在裏邊。

故事其實沒那麼重要!我其實剛開始想要這麼做的時候,也很難,在拍攝中要碰到很現實的問題,怎麼去找這些人是最困難的。還好,我都一步步克服了。

:下一部也是這麼“大”的題材嗎?

杜海濱:我最近正拍攝一部關於“愛國主義”的紀錄片,它不僅僅牽扯到中國,還有國外的,包括傳統的愛國主義特別強烈的國家。

我是2009年想到要做這個紀錄片。當時在山西平遙碰到一羣年輕人,扛着紅旗,舉着橫幅,打算走遍全國,以此來表達他們的愛國主義熱情。這個事兒還挺刺激我的,無論是80後還是90後,我們很少看到這種發自個人的愛國行為,我想知道他們背後的原因。所以我從中國出發,在美國、法國的華人身上,挖掘一些關於國家認同的材料。爭取明年做完吧。

:國外的紀錄片人曾經很羨慕地説,當代中國對於記錄者來講是個良機,有很多人和事情可以去拍。

杜海濱:沒錯!我也聽到國外的一些導演這樣説。

我們正在經歷快速的變化,時間的變化,各種層面之間的變化。我們生活當中一切正在變化的東西,這就是記錄者最應該去關注的東西,它們是最有價值的。

杜海濱導演簡介

中國獨立紀錄片導演中,科班出身,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

1972年,生於陝西寶雞,5年大學聯考落榜後,第6次終於考入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2001年,憑藉講述鐵路流浪漢的紀錄片《鐵路沿線》獲得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節新浪潮單元特別獎;2007年,拍攝的農村題材紀錄片《傘》入選第6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地平線競賽單元;2009年,表現汶川地震的紀錄片《1428》獲得第66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

作品多涉及工人、農民、打工者、夜總會裏的“偽娘”,關注底層人民為創作中的自覺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