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美容 美體 服飾 情感 娛樂 生活
當前位置:哇咔範 > 電視 > 內地劇

《婆婆媽媽》挑痼疾 小成本小陣容重劇本

欄目: 內地劇 / 發佈於: / 人氣:1.38W

前晚,《獨生子女的婆婆媽媽》這部小成本小陣容的“小劇”出乎所有人意料以32城市全國第一的成績收官,口碑頗高。《獨生子女》的成功,是國產劇市場被高片酬嚴重扭曲中的一次突圍個案,也是長期以明星為本向以劇本為本的一次主動迴歸。

《婆婆媽媽》挑痼疾 小成本小陣容重劇本

前晚,《獨生子女的婆婆媽媽》這部小成本小陣容的“小劇”出乎所有人意料以32城市全國第一的成績收官,口碑頗高。但當記者採訪這部戲的操盤手試圖探討這種成功模式是否可以複製時,得到的答案卻是否定的:“獨生子女”的模式非常吃虧。儘管片酬太高、大腕太牛、爛劇太濫、市場太畸形被所有人詬病,但誰都不願意為此承擔風險。《獨生子女的婆婆媽媽》在單挑痼疾後卻開始尋找舊路,讓人對國內電視劇市場黯然神傷。

《獨生子女的婆婆媽媽》(以下簡稱《獨生子女》)前晚在北京衞視落幕。這部劇單集成本不過90萬,在目前的行情裏還不如一個一線大腕的片酬;男女一號、二號都是半新人,幾乎沒有市場號召力可言;“獨生子女”、“婆婆媽媽”,這樣的主題市面上也很多,缺少新鮮感……人的消費心理就這樣,如果“賣相”不好,便宜反而更不受待見,又趕上春節這一收視淡季,真成了不折不扣的“哀兵”。然而,就是這樣一部“小劇”出人意料地實現了逆襲,以32城市全國第一的成績收官,更難得的是口碑還頗高,不少台詞和話題都成了熱點。

《獨生子女》的成功,是國產劇市場被高片酬嚴重扭曲中的一次突圍個案,也是長期以明星為本向以劇本為本的一次主動迴歸。然而充滿諷刺意味的是,當記者採訪這部戲的操盤手試圖探討這種成功模式是否可以複製時,得到的答案卻是否定的——在看演員陣容下單的市場裏,《獨生子女》的模式非常吃虧。説白了,這個行業天天都在喊片酬太高、大腕太牛、爛劇太濫、市場太畸形,可是誰都不願意為此承擔風險,積重難返。

一怒轉身

即便是二線女演員,不僅挑片酬挑導演挑製作,還要指定“配”得上的男演員,出品方決定棄用明星

《獨生子女》去年立項時,正趕上一輪市場虛高行情的末班車。演員片酬最高達到近百萬一集的峯值;同時,市場對電視劇成本的消化能力又是有天花板的,演員片酬佔到一部劇成本的七成甚至八成的怪現象倒成了普遍現象,製作費用被嚴重擠壓,各方面怨聲載道,但又難以抽身離場。北京電視台每年都以聯合出品的方式抓項目,影視中心負責人之一於金偉看中了《獨生子女》劇本雛形,於是跟製片方圈定了幾個二線女演員談檔期,沒想到人家女演員不僅要看片酬看導演,還要指定能“配”得上她的男演員……幾輪談下來沒有結果,一幫主創聚在一起吐槽,都覺得這些年求大腕求煩了,不僅價格承受不起,前期隨意改劇本各種耍大牌,後期不配合宣傳,太多非正常因素干擾創作。根據於金偉的經驗,《獨生子女》這種項目如果能夠把本子做紮實再搭一個不錯的經濟適用型班底,收視和收益的結果都還不差。仗着導演丁黑曾拍《玉觀音》等海巖劇擅於調教新人,敲定《獨生子女》不用明星的方向。

於金偉説,只找對的不找貴的,這部戲裏除了老一輩角色起用了彭玉、張晨光等知名演員,幾乎都是用新人挑大樑,男一號李健從未演過男一號,也從未演過生活劇,只是相信他的氣質跟舒一樂貼合,女一號童瑤雖有一定名氣,但那時未播《民兵葛二蛋》,還談不上人氣和市場賣點。

最終,《獨生子女》的總成本控制在90萬一集,演員片酬控制在成本的二分之一。“這個陣容尤其是年輕一代,我們當時心裏都清楚,放在市場上是偏弱的;但是他們的創作態度特別認真,沒人要求房間、車的條件,吃一樣的飯,從不請假離組。這些演員正處在上升期,不計片酬,只要給機會他們就會拼命地證明自己。”

一路坎坷

買一部大腕的戲,收視不高責任不在他;如果買一部沒明星的戲,失敗了就要拿自己的職業生涯買單

儘管招招算盡,但不出所料,《獨生子女》在發行上仍然遇到了很大麻煩。目前電視劇市場上購片方式都是“預購”,在沒有看到成片的情況下,某些購片人的硬指標就是導演、演員的名氣,《獨生子女》把剪好的片子送上門頻吃閉門羹,“大家都在憑所謂‘經驗’下判斷,沒有沉下來仔細看片。”本來有一家衞視談好了價格答應購片,臨陣又反悔,改買一部系列劇的第二部,播出在即製片方不僅賣不夠四顆“星”,甚至一度面臨着北京衞視一家“獨播”的局面。

於金偉身兼北京台影視中心購劇負責人和製片人雙重身份,主抓過的這種“聯合出品”劇不在少數,且不乏《永不磨滅的番號》、《黎明之前》、《林師傅在首爾》等成功範例在前,但她坦言《獨生子女》開播前的壓力是最大的,“小成本小陣容檔期還不佔優,春節期間根本無法啟動宣傳,只有收視好才能引起觀眾注意,無法靠演員拉動收視,只能等片子積累了口碑才能帶動演員的人氣。”

一鳴驚人

遭遇趙家班的“鄉六”以及雷聲一片的《笑傲江湖》,“獨”劇硬是靠一集集播出收穫了口碑

然而,《獨生子女》開播後的表現卻令人吃驚。該劇以北京地區4個點的收視率開局,即便遭遇趙家班的“鄉六”以及雷聲一片的《笑傲江湖》也穩步上升,直至笑到最後,單集最高收視北京地區近8個點,全國破1,並以連續兩天全國32城市收視冠軍的成績收官。更為難得的是,這樣一部聽名字往往被劃入“家鬥劇”,很多年輕觀眾、男性觀眾天然牴觸的作品,硬是一集一集地播出了口碑,犀利幽默的台詞,切中生活要害的細節既贏得了傳統電視觀眾的心,也“俘虜”了非傳統電視觀眾的關注,在網絡上,網友發帖微博轉發該劇的各種語錄,或許是對劇中舒一樂的困頓深有同感,有不少男性觀眾參與進來,以不可思議的口氣宣佈“我竟然看哭了”。

記者問《獨生子女》一鳴驚人的表現是否有“撞大運”的偶然因素?於金偉並不這麼認為:“這個戲的目標非常精準,它沒有一舉超過《媳婦的美好時代》那樣的野心,但劇本把30後、40後、70後、80後的生活話題都覆蓋了;沒有大牌演員,靠一個個紮實的生活細節層層剖開來吸引觀眾;它的內容好像都被涉足過,但是別的戲都沒有它做得深入;過去家庭劇就是一個接一個的矛盾往下滾雪球,觀眾沒有喘息的機會,它卻很好地把握了這種節奏感,觀眾會覺得心情舒暢,即便是爭執也是善意的、合理的,讓人覺得心眼不髒。”

一聲歎息

抓劇本,是先苦後甜;追明星,是先甜後苦,可惜誰都不願承擔風險。

遺憾的是,當記者問於金偉是否會沿着《獨生子女》的模式繼續摸索下去時,她卻意味深長地搖了搖頭,“太累了,真正試過就知道太艱辛了,下一個項目還是要重新考慮方向,至少男一、女一要有一個有賣點的明星。沒辦法,市場大環境就這樣,也不能總抱怨別人不識貨——作為購片方,我理解買一部大腕主演的戲,收視不高責任不在他;但是如果買一部《獨生子女》這樣的戲,萬一失敗了,就要拿自己的職業生涯買單。”

於金偉説,這個行業大家都在喊打擊高片酬,拒絕“戲霸”,迴歸劇本等等口號,但落到實處的時候大部分人又不願意承擔風險。但是她又提出,《獨生子女》這樣的嘗試,一個劇做着很辛苦,如果能有更多的製作公司、電視台一起“覺醒”,就有可能從根本上扭轉局面。“其實這是一道選擇題。抓劇本是先苦後甜,追明星是先甜後苦。與其用一個不成熟的劇本求明星,付出了得不到預期的結果,不如求自己,實實在在地在劇本和製作上付出,一定會有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