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美容 美體 服飾 情感 娛樂 生活
當前位置:哇咔範 > 電視 > 內地劇

電視劇小年未止步 片酬編劇收視爭論不止

欄目: 內地劇 / 釋出於: / 人氣:2.04W

首都廣播電視節目製作業協會會長尤小剛介紹:“從今年情況看,電視劇製作題材按照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播出要求進行了調整。影響一部劇收視率的因素很多,包括是獨播還是首播、劇的品質如何、播出平臺、播出時間、劇目的營銷、收視賣點、觀眾的地域性等。

電視劇小年未止步 片酬編劇收視爭論不止

電視劇怎麼了?

文/張莉

截至目前“電視劇小年”似乎並未止步,但並非因為“劇荒”,而是“好劇荒”。沒有好劇的日子,電視劇場收視不振,電視廣告投放縮水,製片方回款難,只有拿片酬的演員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去年至今,電視劇沒幾部出彩的,但是電視劇圈卻很熱鬧。在大眾看來,這個娛樂圈有點光怪陸離。它有著最高的曝光率,也隱匿著諸多祕密。有些是曖昧不能言的,有些是圈內公開的。而能夠公之於眾的,多半需要一個契機。

為什麼是2014?

這世上,很多的不合理都合理的存在著。年景好的時候,一切的忍氣吞聲都是值的,但年景不好時,市場的功利性會更加突出。

今年,關於電視劇的3個話題都不新鮮。片酬問題年年談,但年年漲,有人“投機明星”,也不免被市場投機;編劇從被侵權,一路“奮鬥”到被砸飯碗,但總體趨勢,名利上還是有所得的;“電視劇簽收視率”——電視臺的罪狀又添了一條,但其實這個“強大”的播出平臺,在當前的多屏競爭環境下,似乎有點力不從心。

一年20多部劇,有多少留在觀眾的記憶裡?截至目前“電視劇小年”似乎並未止步,但並非因為“劇荒”,而是“好劇荒”。沒有好劇的日子,電視劇場收視不振,電視廣告投放縮水,製片方回款難,只有拿片酬的演員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劇集品質不高,片酬漲勢不減,製片方被指犧牲製作經費,電視臺被指唯收視率論,主創人員則被指創作乏力。究竟誰該為“小年”埋單?

趨利避害是人之本性。追究責任也許是論爭的起點,但所幸,在這場關於片酬、關於創作、關於製播的三大議題上,空談少了,談問題的多了。演員、編劇、導演、製片人、電視臺負責人,乃至解決過法律糾紛的律師,都出來對所瞭解的情況做技術性分析,比之過往的口水、掐架,要有營養得多了。

片酬問題,反映的是產業結構不合理,並且涉及利益分配;編劇與演員論爭,反映的是創作結構和生產方式的不合理,“名”有時也是“利”的另一個代名詞;製播體系的革新更是涉及上層建築如何與市場規律統一的大課題。

出於競爭需要,電視臺近兩年更偏重在綜藝上發力。多年積累下,綜藝競爭已經進入高階形態,而電視劇的競爭開始面臨轉型挑戰。更何況,網路自制內容悄然興起,正籌謀著下一個“紙牌屋”。

美劇、韓劇在網上的火爆,對中國影視劇從業人員從業務到心靈的衝擊不小。各類“美劇是怎樣煉成的”、“韓劇為何這麼火”的分析文章頻頻刷屏。三人行,擇善從之,不善改之。在從善如流的熱情中,是否也該適度冷靜?

美劇的生產模式一向被國內奉為典範,對它們的解剖分析甚至可以用尺子去丈量。但美劇在比我們規範的同時,絕非全無問題,否則就不會有美國編劇協會的罷工。他們的優勢不在於沒有問題,而在於有能力解決問題。

韓娛產業也成為眼下熱捧的範例。但它的輝煌也是以犧牲很多人的權益為代價的,韓劇的演員、製片人、電視臺等,只是找到了彼此妥協和各取所需的平衡點,而他們在自己的角色中也足夠兢兢業業。當韓流大肆席捲人民幣的時候,韓國人民的內部矛盾也許就算不上什麼事了。

之所以美劇不是韓劇,韓劇成不了美劇,就是因為他們在尊重創作的普遍規律的基礎上,形成符合各自市場的文化氣質和產業邏輯。中國市場也有自己的優勢與劣勢,有本土的特殊環境,中國影視製作產業也應有自己的產業邏輯。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不應是傷春悲秋,不應是推諉抱怨,而應有自己的解決機制。

電視劇製播產業鏈不同環節爆發的問題,正逼迫著從業者思考:如何重新認識市場?新的市場需要怎樣的規則?如何在新市場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實現自身價值?

首都廣播電視節目製作業協會會長尤小剛介紹:“從今年情況看,電視劇製作題材按照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播出要求進行了調整。影響一部劇收視率的因素很多,包括是獨播還是首播、劇的品質如何、播出平臺、播出時間、劇目的營銷、收視賣點、觀眾的地域性等。

演員為什麼這麼貴

高片酬,不只是演員的問題

2014-04-14 文/張莉

2011年,在某影視節目展上,孫紅雷被爆片酬70萬元/集,與會者無不咋舌。時隔三年,2014年4月的第十三屆北京電視節目交易會上,有訊息稱演員片酬報價最新紀錄是200萬元/集,且這不會是上限。

演員片酬一路高企,儼然已成為“眾矢之的”。

一兩個演員的片酬能佔到全劇製作成本50%-70%的情況時有發生,被視為拉高行業風險最突出的因素。然而,片酬問題並非孤立的存在,它與政策管理、現行製播機制、市場專業度、行業自律,乃至時代風向和職業道德等都有關係。

片酬問題困擾影視行業多年,它是電視劇製播鏈條各環節亂象的集中體現,不可能以“一刀切”的方式迅速冷卻。只要還有適合的土壤或沒有有效的平衡機制,片酬仍會有繼續上浮的空間。

利弊是相對的概念,業內對片酬的看法也不一而足。市場本身就是理性與盲目交織的一張網,片酬結構也有複雜的多樣性,明星與演員的市場定位和號召力存在巨大差異。而演員整體價格走高的背景是:電視劇市場製作量級今非昔比,對高片酬的容忍度一再提高。

當然,畸高的價碼跳不出時代的侷限,這也是即便有人喊出200萬元/集的片酬,但在目前市場行情下並未實現的原因。據可靠訊息,目前實際成交最高的演員片酬為130萬元/集。

行情:水漲船高

儘管經歷了“電視劇小年”,但電視劇交易市場的火爆依然擋不住。目前市場上, 2000萬元以下的專案已經不多,一部中等投入規模的電視劇起投資步價在3000萬元以上,大製作一般要8000萬到上億元的規模。其中,演員片酬是佔了製作成本的大頭。

“一方面,片酬漲幅過快,片酬佔製作成本比例高;另一方面,片酬價差也很大。”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有限責任公司副總裁漆鵬表示。

就記者的親身體會而言,2011年的採訪中,尚有部分製片方會強調某部劇集的演員成本儘量控制在1/3或偏上,但今年大都表示演員成本已經普遍達到專案總成本的50%以上,多數為60%-70%。

“我的專案中,如果全部演員的片酬總和佔60%左右是可以接受的。大家比較有意見的是,有些專案一兩個演員的片酬就佔到60%的比例。”知名導演劉家成表示,演員片酬近些年基本上是翻倍增長。

演藝人員,從商業角度而言是一種特殊商品。其特殊之處在於,價格不透明,而價值也沒有一定的評估標準。

據多方瞭解,目前一線演員的價格集中在40萬-60萬元/集的區間,個別大腕兒可達70萬-100萬元/集。二三線演員片酬大多為一線的1/3到1/2,但漲幅比較快。港臺藝人在價碼上與同級別內地演員相差不多,但業內普遍反映配合度更高,更具價效比。韓國藝人在中國市場的價格一般是韓國本土的2-4倍。

“有需求就有價格,有強烈的需求,就有‘強烈’的價格。電視劇演員片酬行情每年都不一樣。”知名製片人李小婉表示,是否起用大牌藝人取決於市場訴求不同,要看需要“戲保人,還是人保戲”。

今年,即將開播的幾部大戲因為周迅、趙薇、姚晨等多位電影大咖的迴歸而吸引了不少關注。《離婚律師》的男女主演分別是吳秀波和姚晨,“片酬比例,在《離婚律師》這個專案裡並沒有成為一個突出的矛盾。高品質的劇需要與其相匹配的製作班底。”該劇出品方上海耀客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宣傳總監瞿俊表示,除了姚晨與吳秀波兩位一線演員,導演楊文軍、編劇陳彤,攝影、美工、服化道等人員都是與劇集品質相匹配的幕後班底。

瞿俊表示不方便透露《離婚律師》的製作成本,初步定檔8月初在江蘇、浙江、天津、深圳四家衛視播出。相比之下,由周迅擔綱的另一部大戲《紅高粱》的製作情況在業內則相對透明。該劇總投資1.5億元,周迅本人的片酬打包價為3000多萬元,而莫言的原著版權、編劇趙冬苓和導演鄭曉龍的酬勞也在千萬級別。

片酬對製片方來說,是成本,是利潤,而對演員來說,除了是收入,還代表身份和價值認可。

“演員接戲的衡量標準不是單一的,有時,你需要調動起專業演員接戲的另一種評估標準。比如足夠出彩的人物角色。”李小婉不僅是《大明宮詞》《橘子紅了》的製片人,也是國內知名的經紀人。

“據我瞭解,大部分對自己負責的演員和對演員負責的經紀人,會優先選擇對演員演藝生涯有益的專案。”據瞿俊介紹,演員一般會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接戲與否:劇本是否足夠好,能否打動演員;片酬是否滿意;這部戲對其本人的形象和品牌的塑造是否有益。“成熟的負責任的投資方一般不會顧此失彼,會盡量在演員成本與製作成本之間找到平衡。”

高居不下的演員片酬令很多製片公司苦不堪言,主要的弊端就是投資方承擔了越來越高的風險,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給各製作環節帶來很大壓力。甚至一些主演的片酬有時會超過投資方的投資回報。尤其在買方收購價格漲幅有限的情況下,這一矛盾就更加突出。有些製片方還會因為劇集播出效果不好,導致回款難度增大。

劉家成認為,演員片酬過高是客觀事實,但製片方也並非全無選擇的餘地。“我拍攝的劇集都有很好的平臺和收視,但從未用過超出投資比例的演員。我只選擇適合角色的演員,電視臺會在選角上有建議,但仍然是可以溝通的。只要劇集品質有保障,不會沒有市場。”由他執導的《離婚前規則》當時投入僅3000多萬元,但最終浙江衛視獨播、網路版權以及多輪銷售的總和達到1個多億。

很多成名演員跨界當導演、出品人、監製,紛紛介入影視劇投資與製作,參與分成。章子怡、范冰冰、林心如、秦海璐、黃曉明、劉燁、張涵予等都有成功先例。但畢竟投資有風險,不會輕易嘗試,片酬仍是演員的核心收入來源。

“高片酬和抵制高片酬都是行業發展的一個階段,香港、韓國都走過這個階段,絕不是結局。”李小婉表示。

推手:盤根錯節

“ 什麼時候劇組的服裝、化妝、道具等這些工種的經濟回報提高了,才是行業健全的一個標誌。”知名編劇全勇先正在籌備《懸崖2》的劇本。

片酬問題一眼望去好像只是演員問題,但事實上,其背後的動因盤根錯節。

從巨集觀上說,“不差錢”的中國影視市場,融資渠道多元化,各種屬性的資本湧入。行業資本規模擴大本不是件壞事,但市場盲目擴張,使得資本的生產慾望與影視文化產品的創作規律產生了衝突。

儘管2013年在政策調控下,全年生產電視劇集數有所回落,但仍然有15000集的產出,其中能夠播出的只有8000-9000集。產能虛高,題材跟風,創作力匱乏,風險提升,有市場號召力的演員成為各方爭搶的稀缺資源。

在交易環節上,作為買方的電視臺,成了很多人口中演員片酬畸高的一大推手。“出於競爭需要,電視臺片面追求收視率,購片人員不夠專業,預購模式讓很多元素不可期,有無大腕兒演員成為他們決定購片價格的重要標準。”全勇先分析。

以周迅擔綱的《紅高粱》為例,出品方也曾考慮過其他人選,但用不用周迅,電視臺給出的購買價格每集相差20萬元左右。對於製片公司而言,只能算總利潤的大賬。

“我現在都不管選角的事情。以前是導演說了算,後來是製片主任說了算,再後來是製片人說了算,現在是買方說了算。”《大宅門》導演郭寶昌在演員問題上也遭遇過電視臺給予的壓力,“現在,電視臺對電視劇專案的介入已經很深。”

“ 國內的製片人特別不容易。”李小婉表示,用什麼樣的演員,電視臺話語權還是比較大的。“韓國有一點好,製片人的糾結是在開拍前籌備專案的8-10個月,一旦電視臺看中了,就會定下播出檔期,也就意味著可以拿到錢了。但國內即便好不容易拿到某個演員的檔期,電視臺也只是意向跟蹤,並不一定就下決心買。”

劉家成認為,製片方要先從自身找原因。“製片方應該堅持自己的原則,選擇演員陣容一定要量入為出,根據專案的投資回報率配置資源。尤其要對自己專案的品質有信心。”

電視臺有責任,也有委屈。

電視劇是電視臺的收視大盤,有的大臺每年要投入10多個億買劇。從個人來說,採購人員要為自己的業績負責;從採購部門說,要為平臺負責;而平臺又要對廣告商負責。

“ 好劇少, 爛劇多。熱錢漫無目的地流入,但真正賺錢的是內行。”某電視臺電視劇宣傳負責人表示,電視臺購劇是綜合性考評,“首先要看劇本,題材、品質是否符合播出平臺,然後是製作班底,明星演員往往是最後的考慮因素。”

北京電視臺影視劇中心主任助理於金偉並不否認電視臺作為買方的責任,“全國這麼多家電視臺,購片人不專業,片面看重演員,對製片方指手畫腳的情況是有的。但對像北京電視臺這樣負責任的大臺來說,僅僅有個大腕兒是沒有用的。”

“網路購片更看重演員,點選率上明星更有號召力。”於金偉非常認同知名影評人譚飛的這一說法。“大家可以回憶一下,演員價格上漲最明顯的時候,是視訊網站血拼網路版權的時候。”之後,網路版權有所回落,但演員價格卻沒有降下來。

對此,愛奇藝CEO龔宇也談了一些視訊網站在購劇方面的成長經驗。“網際網路曾度過一段寄生類平臺的階段,視訊網站購片時,更看重電視劇在電視臺播出的情況。因為能在強勢電視臺播出,本身就是一個大廣告。”愛奇藝在血拼版權階段也有過因一部劇走眼而虧了上百萬的時候,“那部劇倒沒什麼大腕兒,當時是相信同樣購買那部劇的電視臺的眼光,沒想到他們也走眼了。”

現在,視訊網站的情況已發生改變。“視訊網站憑藉分眾優勢,逐漸蛻掉寄生特徵,受眾群與電視臺開始有更大分野。”龔宇表示,視訊網站的主力收視群基本上圈定85後-00後的年輕受眾,這成為網路視訊自制內容發力的優勢。“我們現在視訊內容即便不考慮70後或年齡層更大的人群,也完全沒有問題。”

“時代已經變了。”李小婉認為,觀眾在分化和更新換代,不同平臺鎖定的觀眾群體對電視劇的訴求容易集中在某類演員身上,而在某一類電視劇中有成功代表作的演員,其外形、品牌、私人生活等也會成為劇宣的外圍資訊,明星的個人作用就會被放大。

回到演員本身,很少有演員願意出來正面迴應關於片酬的指責。對他們來說,片酬是隨行就市的事。“有的演員不想接某部劇,就會開出高價,但製片方還真就給了。”很多演員、製片人、導演都會以此種情況為例解釋片酬上漲的市場因素。前文所說,未能成交的200萬元/集的片酬,很多時候並非是製片方顧忌價格過高,而是演員不認可劇本而婉拒。

除了高片酬,有些演員的藝德也令製片方頭疼。“一旦專案開機,速度就是金錢。大型劇組每天要消耗數十萬元,所以演員,尤其是大腕兒鬧了矛盾,一般妥協的是製片人和導演。演員提出一些超出規格的要求常有發生。”

既然看重明星的品牌效應,重金禮聘,製片方也會提高對演員的使用效率。比如高片酬演員會承擔劇中更多的戲份,在拍攝檔期上會更加密集等。以吳秀波為例,南方某製片公司老總曾參與到爭搶他檔期的大軍中,但未談成。“吳秀波一年就接一兩部戲,他只選劇本,片酬對他來說不是問題。”

今年北京電視節目交易會上,記者看到一部由山東影視傳媒集團出品,吳秀波擔綱的《馬向陽下鄉》。據製片人靖雷介紹,該劇投資5000萬元左右,是一部“獨角戲”,故事主線集中圍繞吳秀波扮演的馬向陽展開,“吳秀波戲份佔到1/3強。”

隨著演員市場化,各種形式的演藝經紀變得十分活躍。在與電視臺、製片方、廣告商的接洽中,他們發揮了為演員爭取利益、保護演員權益和談判緩衝帶等作用。但國內不規範的經紀運作,也出現很多不懂藝人包裝、亂抬價碼的現象。

“目前,國內值得學習的演藝經紀公司有很多,比如華誼、喜天等。”瞿俊表示。不過,經紀業的正規化某種意義上也提高了演員成本。如黃曉明工作室,經紀運作非常規範,基本上已經和國際接軌。

綜上,片酬不是單一問題,而是整個行業環環相扣的問題,“這個問題需要綜合治理,政府和市場都不能缺位。”漆鵬認為,片酬定價需要合理的標準,“需要理順各個環節,完善收視評價體系。”

平抑:行業聯動

“市場是流動的,在沒有崩盤之前,隨時會發生變化。”劉家成表示,今年片酬問題集中爆發是個轉折點,說明大家開始認識到不是有了明星就有了一切。多找找自己的責任,不要推卸責任。不管是多大製作,首先要把品質做好。

產業崩盤論也許有點誇張,但的確代表了影視製作產業深切的焦慮。高昂的片酬使得名演員成為產業鏈條上最大的受益者。“好劇本、好導演、好演員”三才具齊的專案搭配已經非常困難。長此以往,受到傷害的不僅是某一部劇的製作和品質,也會影響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

而要想改變既成的遊戲規則,單方面寄望演員發揮道德自律,顯然不現實。另外, 人們也不禁思考,如果演員片酬被硬性降價,那麼省下來的錢將會充實製片方的腰包,還是會用於將行業發展納入良性迴圈?

對於持續猛漲的片酬,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很早就有所關注。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協會會長尤小剛曾透露,去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視劇司曾就影視演員片酬問題召開過研討會。而今年,解決這一問題已列入總局電視劇工作年度計劃。尤小剛建議,內容方面要按規律辦事,改善管理機制,管理與產業並不矛盾,希望未來的方向是“題材無禁區,內容有底線”。

政策的出臺需要縝密的調研和全域性考量。但精明的製作方已開始有新的盤算,這從他們所關注的方向可略知端倪。

“韓劇是半成品市場,開機前只有5-8集劇本,邊寫邊拍邊播,分為周播和日播兩種。一般演員按照拍幾組戲來計酬。如果收視率顯示這個角色有市場,就延長演員的出場集數。等於是收視槓桿決定演員戲份和片酬。但國內是成品市場,要通過各級審查才呈現在觀眾面前,沒有任何調整的餘地,風險更大。”

李小婉近期的《億萬繼承人》集合了崔始源、于小彤、闞清子、馬麗、於月仙等中韓兩國演員。“從角色的商業元素和演員特質上著手,前期創作就和演員接觸。”

她發現,中韓電視劇投資規模沒有太大差異,但投入同為每集100萬元左右的劇作,韓劇表現出的質量可能是180萬元/集。而中國180萬元/整合本的劇作基本上就沒有什麼利潤空間了。“韓劇中高階服裝、表、車、首飾、電子產品、營養品等新鮮時尚的品牌植入提升了劇集的觀賞度和質感,也降低了製作成本。”

“ 製作費怎麼漲起來的? 追大腕漲起來的。新演員推出機制不健全。”尤小剛表示。新的觀眾形成新的市場,新的市場需要新的面孔。導演郭寶昌認為,現在是該培養年輕一代演員的時候了。他執導的新劇《翻手為雲覆手為雨》起用了雷佳音、張默、趙柯等年輕演員擔綱主角。

國內電視臺承載主流價值觀傳播和市場經營的雙重壓力。在當下傳媒環境下,電視臺自身的抗風險能力有所下降,主要表現在廣告經營縮水。作為電視劇的主力消費平臺,電視臺對演員片酬的追漲確實應擔負一定責任,但也的確無力為整個行業的亂象買單。於是,在購劇策略上更加謹慎、與製片方簽訂收視率承諾,甚至深入到電視劇製作一線等,都是為了控制投入與風險。

“定製劇”再度受到重視。越來越多的電視臺傾向於組建自己生產影視劇的市場主體,解困於體制,進行多產業拓展。民營影視企業拼資金,電視臺所屬影視公司拼平臺和資源。江蘇幸福藍海、SMG旗下尚世影業等珠玉在前,去年年初剛剛獲得轉制文化企業認定的山東衛視傳媒有限公司的第一部大戲就是周迅主演的《紅高粱》。

視訊網站自制內容也越來越朝著專業方向轉型。在影視劇的投資、製作、交易、發行等環節越來越活躍。由於佔據資金和網路傳播優勢,視訊網站作為產業的一極也在改變和塑造著影視產業的規則和形象。

從去年到今年, 這場關於片酬問題的意見爆發,在感性方面,記者也感受到一些變化。除了爭論的核心——演員,大多選擇沉默是金外,其他無論是甲方、乙方、第三方,彼此間從最初的抱怨指責、推諉責任,到互換立場、傾倒苦水……現在雖然仍不免糾結,但已經能夠理解對方,口風有所軟化。也許,“理解萬歲”是這場爭論最大的收穫。在找出產業癥結,勇於承擔自身責任,理解各環節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片酬問題才有真正解決的可能。

首都廣播電視節目製作業協會會長尤小剛介紹:“從今年情況看,電視劇製作題材按照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播出要求進行了調整。影響一部劇收視率的因素很多,包括是獨播還是首播、劇的品質如何、播出平臺、播出時間、劇目的營銷、收視賣點、觀眾的地域性等。

編劇這個角色

他們為何總在維權

2014-04-14 文/南瑞

“編劇維權”,幾乎成了影視圈每年的固定節目,編劇們或憤怒或委屈地控訴無良片方拖欠稿酬、不署名。今年的陣仗更大,演員宋丹丹的一句“不要劇本”惹得編劇們群情激奮,無良片方和黑心導演之外,愛改戲的演員成為新的聲討物件。“三座大山”之下,編劇們表示“追求的作品完整性被層層碾壓”。

風波起

宋丹丹剛播完首輪的《美麗的契約》,被網友吐槽情節虛假做作,臺詞注水,表演小品化。宋丹丹迴應稱,因為劇本太差,都是靠她現場原創挽救劇情,她在一次採訪中說,“國外很多人拍戲,往往只是個故事梗概或大綱就拍了。我們卻是演員在演臺詞,導演在導劇本。”

此番言論引起不少編劇的圍攻。《美麗的契約》的編劇宋方金髮表5000字長微博指責宋丹丹即興改劇本不尊重編劇,表示《美麗的契約》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戲劇段落、臺詞、細節、情節是由宋丹丹和導演餘淳等人即興編寫的。

對此,宋丹丹在微博上反擊:“演員遇到可以不改的劇本真是福氣,我演劉恆的《窩頭會館》和樑左的《我愛我家》就一字不曾改,因為沒有廢話字字珠璣。” 她提到《美麗的契約》原本有一位年輕編劇,宋方金只是“改劇本”,卻獨署他一人之名。所謂年輕的編劇是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導演唐宇,唐宇稱自己離開這個專案是因為忽左忽右的折騰讓他受不了,一會要求把女主角寫成農村婦女,一會兒要求寫成富婆。而宋方金的創作與自己的原稿差別極大,所以自己放棄署名。

另有不少編劇發微博聲援宋方金,《美麗的契約》的導演餘淳則站在宋丹丹一邊。在接受採訪和自己的微博中,餘淳指責宋方金的劇本差,幸有自己和宋丹丹“妙手回春”。

至此雙方過招還停留在在個人爭議上。

大連律師吳京堂3月20日發表長微博《往事並不如煙》道出一段往事。餘淳曾揹著編劇好友郝巖,將其劇本《愛情20年》悄悄拿走,另組班底拍攝。被郝巖發現後,幾經交涉,仍不肯按約定署名,郝巖至今都未維權成功。經此猛料一轟,討論從個人爭議轉向行業規範的探討,編劇們呼籲圈內人增強法律意識,用合同保障自身權益。法律專家也參與進來,界定作品修改權的邊界。“二宋之爭”的餘韻悠長。

舊賬未清 又添新賬

此番編劇們集體跳出來聲討、維權並非第一次。

2008年2月24日,北京釣魚臺山莊,80多名中國影視編劇聯合釋出了“2008影視編劇維權宣告”,訴求集中在署名權和稿酬,編劇們還制定了自律公約,保證編劇自己不抄襲,不侵犯同行利益。

編劇、製片人汪海林是發表宣告的一員,在他的回憶中,編劇維權從2005年就開始了。早期都是圍繞稿酬和署名問題。2005—2006年維權時,電影文學協會辦公室曾推出過一個標準合同,現在在電影文學協會的官方網站上仍可以下載到該合同模板。這一標準合同為保障編劇權益,對稿酬和署名做了細緻規定。後來製片方也採用這個合同模板,只是將部分條款修改得更利於自身。

2005年前,編劇在媒體上沒有聲音,大的維權活動在主流媒體上也沒有報道。通過每年一次的維權活動,2008年後,編劇在媒體上的曝光度漸漸增加,媒體也有意識改變,《闖關東》播出時,編劇高滿堂成了關注重點。2008年,電視劇《牟氏莊園》的女編劇王伊被拖欠稿費的製片方發出人身威脅,也曾引起廣泛關注。

2013年《楚漢傳奇》播出時,編劇汪海林、嚴剛針對網友“不尊重史實” 的吐槽, 在微博上晒出劇本, 自證清白, 得到同為編劇的六六、陳彤等人的力挺。汪海林稱,這是一種“心理治療手段”。宋方金此次也晒出了《美麗的契約》前三集劇本, 以迴應餘淳的“劇本寫得好誰還願意改”。

近年來編劇維權的重點漸漸延伸到保持作品完整權和修改權的維護上,但原來的問題依然沒解決,署名權和拖欠稿酬仍是大部分新入行編劇面臨的大問題。“老問題沒解決,現在有其他的問題進一步暴露,問題更多了。”汪海林感嘆。

微博@編劇幫在整個爭論期間彙總宋丹丹、宋方金和各方的聲音意見,引發了業界很多有質量、公開的探討。從後續的討論看,已埋下了建立正確市場規則的種子。

“這是砸飯碗”

2008年後,中國電視劇進入大生產時代,編劇隊伍壯大的同時變得良莠不齊,業餘寫手和網路寫手都殺進了這個圈子。新入行的編劇願意犧牲利益以換取機會,被侵權的現象普遍存在。

產量增加帶來的另一大弊病是好演員變成稀缺資源,不但擠壓了劇本的創作時間,拍攝時間也縮短,現場拍攝為趕進度改劇本的現象普遍出現,演員拋開劇本、隨意發揮。韓國電視劇以創意為中心,演員努力完成編劇的構想。中國的電視劇以演員為中心,演員越過越舒服,輕鬆掙到錢。

“二宋之爭”引發如此大的爭議,在汪海林看來關鍵在於宋丹丹說“拍戲不要劇本”,這是對全行業的否定,觸犯了編劇們的底線。“劇本是可以改的,但不能不要劇本,這是砸飯碗的問題。”

2010年以後,電視劇創作成本增加,主要是演員片酬飛漲,編劇受益,身價跟漲。目前編劇圈中兩極分化,成名編劇的收入和地位都比以前提高,但新入行的編劇仍飽受壓榨,且壓榨性質和規模比以往更厲害。成名編劇竭力爭取創作權益,小編劇還在經濟權益上掙扎。汪海林回憶他剛入行時,編劇們很堅持行業規範,收到10%的定金才開工。但現在的一些小編劇為了機會放棄行業規範,自己先突破底線,拿到5%就開工,有的甚至錢沒拿到就開工,很容易被侵權。“ 這在以前, 是不能接受的, 我們寧願放棄機會。但現在編劇人太多,每個人的訴求不一樣。” 汪海林說。

編劇維權已有十年, 地位雖然有所改善, 但沒得到根本性的改變。劇本的重要性已被行業意識到, 但實際操作中做得遠遠不夠。“生活中編劇很受尊重,見面叫你一聲老師,但創作上未必受尊重。”這是編劇們目前的境遇。導演和演員都有自己的想法,到底誰的想法更重要,現狀是誰腕大誰說了算,沒有一套固定的創作機制。

新麗傳媒2014年的三部戲《父母愛情》《大丈夫》《一僕二主》都取得不錯收視和口碑,老闆曹華益看重內容, 他一直找最好最貴的編劇合作。《父母愛情》是編劇劉靜多年前的一篇中篇小說,曹華益三顧茅廬買下版權,並找了《渴望》的編劇李曉明指導劉靜把文學作品改編成劇本,這部劇在央視一套播出時收視率連連破3。

曹華益也找汪海林談過合作,“他在錢方面不是個吝嗇的人,認為在劇本上多花錢是值得的。”新麗傳媒這兩年的成功樹立起了行業的標杆,汪海林認識的好幾個製片人都說要向曹華益學習。“任何模式都要在市場中接受考驗,先進的模式是生產好作品的成本低,效率高。”汪海林說。

權力再分配

在先進的模式成為行業機制前,編劇需提高自身的技術門檻, 做到不可取代。目前電視臺買劇仍然看重明星的品牌效應,編劇的商業穩定性不夠,尚未形成品牌。

編劇出身的於正已成為一個受電視臺認可的品牌。他的作品靠資料支撐,寧財神參與此次“編劇維權”討論時爆料,於正熱衷於研究收視率曲線,分析峰值、低谷和劇情的關係。

保證穩定的收視率,編劇們還得關注創作之外的事宜,好劇本不一定能被拍成好電視劇。電視劇一開拍,資金不夠、天氣變化、演員檔期、突發意外等不可避免的突發狀況決定了再好的劇本也得根據現實調整。

作為跟投資人接觸時間最長的人,在專案啟動階段,編劇對導演、演員有重大的建議權,影響力排在整個專案的前五名。但一旦開機,編劇的建議權變為0,所有的權利移向導演和製片主任, 他們管生產, 巨大的投資由他們花出,花錢的人擁有最大話語權。

汪海林的另一個身份是製片人,他說編劇只有兼任監製、製片人才能擁有更多權力。海巖和瓊瑤都是這方面的前輩,於正是新的踐行者。但他們的成功都和個人能力有關,汪海林更傾向於機制,“有好的機制保障,平庸的人也能發揮作用,而機制的誕生,既需要投資人的眼光,也要靠編劇自己破冰。”

汪海林認為, 編劇需要全面改變,不能總坐在書齋裡,娛樂產品需要創作者主動走到臺前,話語權多了才能改善處境。如今,影視劇釋出會上出現越來越多編劇,也有不少明星編劇搶明星風頭登上頭條,編劇們不再是沉默的群體。@編劇幫 代宋方金髮布的第一條宣告,截至目前轉發量已過兩萬六千次,“編劇維權”的話題走出圈子,在更廣範圍內引發討論。

類似的爭論將長期存在。汪海林曾在橫店的飯館聽到隔壁桌的幾個港臺導演罵於正,言語中表露被他折磨得夠嗆。權力的再分配和新舊模式的替換註定會產生摩擦,未來的爭論還將繼續。

汪海林認為編劇問題的解決需要時日,“我們有些編劇還沒準備好承擔重任,雖然會抱怨,但真把工作交給他,又退縮了。”

首都廣播電視節目製作業協會會長尤小剛介紹:“從今年情況看,電視劇製作題材按照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播出要求進行了調整。影響一部劇收視率的因素很多,包括是獨播還是首播、劇的品質如何、播出平臺、播出時間、劇目的營銷、收視賣點、觀眾的地域性等。

甲方乙方 電視劇購銷、播出方式之變

製片方譴責“收視對賭” 總局支援“一劇一星” 定製劇形勢大好

2014-04-14 文/南瑞

東方衛視的《一僕二主》在3月的最後一天取得1.769%的收視。

2014年一季度,電視劇整體收視低迷。一月份的平均最高收視率在1.1%左右,二月份持續不振,本山大叔的《鄉村愛情圓舞曲》也沒能拉高收視,全月最高收視未能破1.5%。頹勢直到3月5日才得到扭轉,北京衛視播出的《大丈夫》結局收穫2.260%(CSM48城收視資料,下同),是2014年到目前為止惟一破2的電視劇最高收視率。東方衛視的《一僕二主》在3月的最後一天取得1.769%的收視,算得上是“虎頭豹尾”的成績,使得整個一季度的電視劇收視表現不至於太過慘淡。

韓劇再度來襲, 視訊網站要“獨立”,誰來拯救電視劇的收視?是收視對賭,一劇一星還是定製劇?

收視對賭 製片方不幹

尚世影業總經理蘇曉在“2014電視劇製播年會”上踢爆的“收視對賭”,是電視劇行業的又一熱點話題。

興於電視節目領域的“收視對賭”刮到電視劇領域,全是受形勢所迫。電視劇售價連年飆高,收視情況卻並未隨著一路飄紅。央視索福瑞副總經理鄭維東透露,去年衛視播出的電視劇中,收視率超過1%的只佔比5.8%,收視率超過2%的每年不超過10部。而70%的電視劇的平均收視率低於0.5%的及格線。

近兩年, 大製作、大卡司的電視劇紛紛遭遇收視滑鐵盧,電視臺“看臉買劇”的方針遭受質疑,只得出“狠招”——跟影視公司籤“收視對賭”協議。與收視率掛鉤的購銷合同的基本形式是,電視臺與製片方在電視劇購買保底價的基礎上,協定一定點的收視率,如果播出效果達到或突破協定收視點,則相應給予高於保底價的價格回報;如果播出效果未達到協定收視點數,則相應降低購買價格。

天津衛視在購劇時,跟大部分影視公司簽了協議,風險共擔,主管購劇的天津衛視訊道副總監、天視衛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郭彥介紹,如果劇集的收視能基本達到天津衛視要求的排名,就按之前商談好的價格付款;如果劇集播得不好,天津衛視將扣除一部分購劇款。“不是為了扣錢,而是為了督促劇情更優,收視更好。”

“對賭協議”肇始於浙江衛視做《中國好聲音》,其現在開始對電視劇採購採取“對賭”,浙江衛視總編室副主任許繼峰表示,“這是一種商業行為,是市場自由選擇的結果,它解決的是面對市場的不確定因素和競爭壓力,是一個雙方協議風險共擔的機制。”他認為,“對賭協議”一方面可以提高從劇集生產到播出各產業鏈環節的市場意識。另一方面,同樣的對賭規則下,對某些製片公司也是好事。

但製片方並不這麼認為, 中廣協電視製片委員會向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提出申訴,譴責“收視對賭協議” 是電視臺單邊的“ 霸王條款”,會導致“唯收視率”氾濫和迫使製片方汙染收視率,從而造成“雷劇”橫行。

一劇一星 錢是大問題

《步步驚心》第二部《步步驚情》將於4月22日在浙江衛視黃金劇場播出,這是浙江衛視今年暫定播出的三部獨播劇之一,其他兩部是《裸婚之後》和《江南四大才子》。

浙江衛視去年就播出了《女人幫》《金玉滿堂》《愛情面前誰怕誰》《戀愛那點事兒》等多部獨播劇,總編室品牌宣傳部主任朱挺介紹,其中《愛情面前誰怕誰》即使因為十一黃金週假期被拆分成兩段播出,整體收視依然不錯,平均收視率為0.9%(CSM46城收視資料)。其他獨播劇的平均收視都保持在0.5%—0.7%。

湖南衛視金鷹獨播劇場今年會繼續堅持獨播,目前確定的獨播劇目有《宮鎖連城》《加油愛人》《相愛十年》《四十九日·祭》《新神鵰俠侶》等。

衛視勇於嘗試, 總局大力支援。

2月18日,中國電視劇全產業鏈金融交易會在京舉行。開幕式上,國家廣電總局電視劇管理司司長李京盛透露,去年首播的266部新劇中,獨家首播劇有174部,佔到了6成以上,而在總局沒有政策約定,維持原有一部電視劇最多不超過4家播出的規定下,電視劇播出市場已經將獨播劇的播出比例做到了65%,“儘管65%僅限於新劇首播,但這個數字我們經過分析後認為是非常良好的播出態勢。”

在李京盛看來,“一劇一星從理論上是最合理的播出模式,節省了資源,也減少了電視劇高產量的出口壓力,更能推動產業發展。2013年沒有政策的約束,市場已自願向這樣的趨勢邁出了堅實的步伐。”總局鼓勵這樣的獨播模式。

但一劇一星的征途被現實絆住了腳步,最大的問題是衛視買不起獨播劇。市場上的優質資源太少,熱門劇遭哄搶,很多被預估收視不錯的劇都是四臺聯播,沒有一家能單獨承擔鉅額的版權費,拼播才能把購劇成本分攤。有業內人士計算:“要做到獨播,電視臺一年的收入需要在50億元以上,但是這樣的臺沒有幾家。”

朱挺直言: “能否搶到獨播又有好收視的劇,關鍵看衛視的財力,錢多自然可以買很多播得好的獨播劇。”另一種情況是衛視和影視公司的關係特別好,有優先購買權。去年江蘇衛視獨播的《我是特種兵之火鳳凰》平均收視率約2.212%(CSM46城收視資料),它的出品公司南京軍區政治部前線文工團在南京,江蘇衛視自然近水樓臺先得月。

定製劇 形勢大好

湖南衛視2014年推出主打單元劇情的周播欄目《青春星期天》,先後播出《愛的婦產科》和《女王駕到》。湖南衛視常務副總監、新聞發言人李浩介紹,《青春星期天》尚處在摸索和嘗試階段,湖南衛視想通過多種題材和多種形式的嘗試,摸索市場對這種周播欄目的接受度。《愛的婦產科》創新直播大結局;《女王駕到》系列與國內一線導演和製作人合作,通過單元化劇情,嘗試各種題材。湖南衛視將在週日晚10點時段,陸續推出多部題材種類多樣化的作品讓市場檢驗。

目前,湖南衛視已基本採取了全定製加自制的模式。除了自制劇外,大部分購買的電視劇已經擺脫了購買電視劇成品的模式,而是與國內各知名製作公司合作,在電視劇專案成立初期介入,共同探討拍攝題材、陣容、製作等各個細節,使得劇集在創意初期就融入湖南衛視的頻道氣質。未來,湖南衛視將堅持這種購買和合作模式,劇場移師黃金檔後除了注重原有的青春題材,會適當加入一些適合全年齡層觀看的劇目。

東方衛視將效仿香港TVB,斥重金打造“夢想臺慶劇”,在每年10月衛視臺慶月播出。SMG影視劇中心新任主任王磊卿透露,東方衛視還將製作“季播劇”和其他特別型別的定製劇。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尹鴻看好衛視發力定製劇:“電視劇定製,一方面通過版權上的獨有讓價值實現最大化,同時可通過定製抬高競爭門檻和競爭實力。”

朱挺描述了定製劇的理想狀態:像TVB一樣,培養自己的藝人和製作班底,“所有內容都來自你的平臺,平臺又承擔著內容”,雙方相互帶動。

韓流再襲 暫無大影響

一部《來自星星的你》讓韓劇再度火熱,電視臺對此表現淡定。

李浩說, 除了《來自星星的你》,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有來自日韓、歐美的引進劇在國內播出火熱,但由於受到播出平臺的限制和觀眾覆蓋的不同,暫時網路觀看量並未影響到電視臺的收視。

朱挺也表示,韓劇再火也只是在網路傳播。電視臺和視訊網站的受眾不一樣, 該看電視的還看電視,習慣在網路上看視訊的人還是看網路,《來自星星的你》播出期間對浙江衛視的電視劇收視並未造成影響。

從《來自星星的你》中受益的愛奇藝CEO龔宇,近日提出視訊網站要變“依賴型”為“獨立型”,擺脫在內容上對電視臺的依賴。

李浩認為,雖然各家視訊網站都在嘗試自制劇和自制節目,但以現有的表現來看尚未形成氣候,能夠在網路上形成品牌和固定收看群體的節目少之又少。電視臺的製作實力更強大,加上專業的營銷、播出、推廣手段,以及零門檻、低成本的觀看模式,還是能夠在長時間內穩固電視受眾群。愛奇藝今年還購買了湖南衛視的《爸爸去哪兒》《天天向上》《快樂大本營》《百變大咖秀》四檔節目的網路獨家播出權,“可以看出,電視臺還是最重要的內容輸出平臺。”李浩說。

朱挺認為競爭的核心在內容,視訊網站播出的內容不是自己生產的。《來自星星的你》在網路上播得好,在電視臺播出一樣有高收視,“和平臺關係不大,競爭的核心還是內容為王。”

首都廣播電視節目製作業協會會長尤小剛介紹:“從今年情況看,電視劇製作題材按照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播出要求進行了調整。影響一部劇收視率的因素很多,包括是獨播還是首播、劇的品質如何、播出平臺、播出時間、劇目的營銷、收視賣點、觀眾的地域性等。

行業呼籲改革 輕喜劇更受青睞

從“北京電視節目交易會”看電視劇市場走向

2014-04-14 文/唐瀟霖

電視劇“春推會”成交意向金額達52.21億元。

3月31日至4月2日,2014·春季第十三屆北京電視節目交易會舉行,閉幕時預估成交意向金額達52.21億元。所有參加交易的電視劇中,準備開拍的新劇佔四分之一,準備播出的佔二分之一,還有四分之一是去年的舊劇。

盤點這些待價而沽的電視劇,不難判斷接下來一段時間電視劇市場的走向。

本次參展的電視劇共465部,合計17375集。其中,當代和現代題材241部,近代題材110部,年代劇38部,古代題材69部。另外還有33部動畫片(1680集)、26部(1958集)紀錄片和電視欄目。

首都廣播電視節目製作業協會會長尤小剛介紹:“從今年情況看,電視劇製作題材按照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播出要求進行了調整。即將開拍的新劇,大多集中在現實題材和傳遞正能量的題材上。”

但由此產生的題材扎堆現象變得嚴重,從題材到內容的創新顯得乏力。現代題材中,都市生活情感劇過剩;翻拍、改編、續拍劇屢見不鮮。例如,翻拍劇有《新京華煙雲》《神鵰俠侶》《鹿鼎記》《太極宗師張三丰》《新太極張三丰》等;改編劇有《龍門飛甲》《青年霍元甲》《葉問》《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非誠勿擾》《爸爸去哪兒》等;續集劇有《大宅門1912》《新男才女貌》《神探狄仁傑5》及《天使的城》(“天使系列”第二部)等。

尤小剛認為電視行業的發展已經進入一個瓶頸期,改革必將進入深水區。“當我們限制一個東西,另一個必然氾濫。當涉案劇不能上黃金檔了,諜戰劇就層出不窮。為什麼婆婆媽媽的家庭劇發展起來了,因為居委會不管。”尤小剛表示,電視劇上游是充分的市場競爭,下游播出平臺卻是引入了部分市場競爭的事業體制。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尹鴻認為,縱觀2013年至今年上半年,國內電視劇市場已經進入“輕時代”。創作者和收視觀眾的年輕化,倒逼電視劇題材的轉變,熒屏也不再是“得中老年婦女得天下”。新型的輕電視劇體現出了年輕觀眾價值觀的變化,是行業中的巨大進步。電視領域內的馬太效應將進一步加劇,眼下正在發生的大規模併購案,正是行業走向集中、成熟的標誌。

首都廣播電視節目製作業協會會長 尤小剛

題材無禁區 內容有底線

今天的電視從業人員已堪稱百萬大軍,電視製作公司黑馬輩出,電視臺高樓聳立,都反映了行業的發展速度。但是,現在發展遭遇了天花板,到了上新臺階的時刻。

從兩組數字就可以看出問題。全國電視臺拿來買劇的錢,未超過200億元;全國投入電視劇製作的資金大約五六百億元,但當年能夠實現付款的,也就60億-70億元,狀況非常不樂觀。熱錢仍然在不斷湧入,熱衷實現電視劇夢的人越來越多,但是市場需要進一步完善。

電視行業需要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改變:

內容提升迫不及待。現在電視劇內容的創新乏善可陳,基本是各種橋段的拼湊,各種內容的翻炒。在很多人的思維裡,一部電視劇成功與否,不在於內容是否有新發現和提升,而是炒作是否轟轟烈烈,在好的播出平臺、黃金時段播出,就能引起關注——2013年,熒屏上熱鬧的劇很多,但有振聾發聵的藝術作品基本沒有。內容的匱乏和外表的喧鬧,形成強烈對比。

體制改革勢在必行。電視劇產業上游是完全市場化的,但下游只是引入了市場機制的事業體制。體制改革關係著未來市場將會向哪個方向發展,企業該如何佈局。由於不是純粹的市場機制,電視臺對製作業予取予求。

市場缺乏平抑機制。業內都在談演員價格高,憑什麼不高呢?這中間有什麼機制來平衡、制約?韓國政府有兩項規定:第一、電視劇收入的50%必須用到電視劇的再生產上,不足這個比例的,由國家收取75%的所得稅,再將這筆錢投放到文化產業振興院,用於電視劇的扶植和生產;第二、一部大劇中,男女主角其中之一,必須要有一名新星擔綱。所以他們的電視劇在取得成功後,生產價格並未暴漲,演員主要收入也不是靠製作費。而國內電視臺在買劇時只看是否有大腕,演員費用當然就漲上去了。解決這個問題需要一個平抑機制,單靠製播雙方很難實現。

新媒體市場。在新媒體市場,製播雙方是完全平等的,目前比較符合市場機制。可以通過行業自律、政府指導、後懲罰措施來引導管理。

管理要疏不是堵。內容提升需要寬鬆、公平的管理機制。現在大家都在對付管理,結果把管理變得庸俗化,雷劇、神劇越來越多。今後,我們認為應該是“題材無禁區,內容有底線”。現在管理部門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

2014年春天至少有這樣一個訊號:形勢逼著所有制作公司,也逼著衛視、地面頻道、視訊網路,都要進行調整、開拓。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 尹鴻

電視劇開啟“輕時代”

現在,電視劇對電視行業的貢獻在遞減,電視劇的播出量和收視率呈反向發展。去年,全國所有廣告收入是5000億元,但廣播電視行業的廣告收入只有不到3%的增長率,這是廣電行業發展幾十年來前所未有的。今後,電視臺為電視劇的發展提供的空間將十分有限。

優質的電視劇價值呈現多視窗化,視訊網站成為電視劇另一個重要出口。視訊網站與電視臺的關係,雙方在收視率上將會互相促進,但是在廣告吸引力上會形成強烈的競爭關係。

其次,2013年電視進入了“輕電視劇化”時代。具體體現在:

題材、調性的輕型化。從題材看,近兩年熒屏上火的劇,從婚戀、創業、屌絲,到帶有戲說性質的古裝片,從調性看,基本都是輕喜劇。

創作者的年輕化。導演、編劇、演員,更年輕的一代逐漸成為主力,原來的金牌大腕正在逐漸退出舞臺中心。

輕營銷。電視劇中有了更多的廣告和品牌植入空間,包括央視在黃金時段播出的電視劇都開始有了植入廣告。

價值觀的年輕化。電視劇不再過多表現政治、社會矛盾等問題,主打內容既不是傳統的主旋律作品,也不是憤世嫉俗的情緒表達。這些劇重建了青年人自由、平等、奮鬥、向上的現代都市價值觀,這與過去的苦情戲、宮鬥戲、朝廷戲有了本質差異。這種改變是中國電視劇的巨大進步,重塑了新一代青年人的形象。

播出平臺在逐漸分化。不同平臺有了不同調性,觀眾開始對不同平臺的電視劇有所選擇。湖南衛視以獨播劇為主,自制佔了30%,偏重口味的青年題材;浙江、江蘇、東方衛視,涵蓋青年到中年的社會主力人群;央視、安徽、北京、山東臺,收視人群年齡相對更大,是更為主流的播出平臺。

電視劇製播方式更加多元。自制、定製、預購、分賬等形式越來越多元,雙方可以選擇合適的製播方式,在不同的播出視窗播出。

對未來趨勢,我有以下幾點判斷:網際網路對電視劇的影響更加明顯,電視製作公司會越來越考慮視訊網站對電視購買出口的需求;網際網路傳播力對植入廣告的影響更大。這會導致越來越多的電視劇在製作中主動向網際網路方面靠攏;電視劇的馬太效應更突出,電視劇行業的集中度更高。目前,中國電視劇行業遠遠沒有達到電影行業的集中度,但是隨著資本運作的促進,行業集中度會提升,這也是產業成熟的標誌。

電視劇企業該如何應對?總結而言:大企業做強,小企業做專。

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鄭維東

正確認識收視率 理順製播關係

現在很多人質疑收視率資料。應該理性看待收視率,理順電視劇的製播關係。

首先,收視率重要但不是惟一依據,未來需要建立電視劇的綜合評價體系。其實,收視率高不等於節目內容好,收視率低不等於節目內容差。收視率高低衡量的是觀看人群數量。而電視劇內容的好壞,評價的是質量。

影響一部劇收視率的因素很多,包括是獨播還是首播、劇的品質如何、播出平臺、播出時間、劇目的營銷、收視賣點、觀眾的地域性等。

現在除視訊網路外,電視劇主要有四大播出平臺:中央電視臺、省級衛視、省級地面和城市電視臺。在省級衛視的收看時間中,觀眾有40%的時間是在看電視劇,地面電視則不到三分之一。中央臺只有兩個電視劇播出頻道,這就使得省級衛視成為電視劇的主要播出平臺。

播出方式中,有獨播、兩家或三家聯播。現在,越來越多的電視劇走獨播模式。如果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調控電視劇的發片範圍,那麼獨播將是一種市場趨勢。

總體而言,當前市場上好劇缺乏,僅有的好劇流向了強勢平臺。從劇的整體表現來看,好劇少,差劇多。如果以收視率達到0.5%為及格線看,電視劇有75%不合格,還有大量劇沒機會播出。

今後,依然是內容為王、終端制勝,中間有渠道。誰強誰就能掌控更多上下游資源。現在,正是各方較量的一個過程。如果內容業仍然浮躁,仍然只注重眼前利益,就會被產業鏈的其他環節淘汰。

愛奇藝CEO 龔宇

新媒體,從寄生到獨立

近半年來,視訊行業與電視行業正在逐漸分化,視訊領域已經從寄生型變為了獨立型行業。這表現在:有些在電視臺播出的熱門劇,在視訊網站中表現平平;《來自星星的你》在電視臺並未播出,卻引發社會轟動效應;愛奇藝的兩部自制劇《靈魂擺渡》《廢柴兄弟》,流量級別已經等同於電視臺80萬元/集劇的播出流量。

另外,視訊網站的電視劇貨幣化能力越來越強。龐大的使用者數支撐了電視劇的貨幣化能力,反過來貨幣化能力又可讓視訊網站購買更多好劇。

網路自制劇已經進入新階段,不再是低俗、暴力涉黃、小成本的代名詞。無論是投入成本、內容,還是題材,都與電視臺播出的電視劇沒有明顯差異。投入成本也不再是制約網劇發展的核心瓶頸,現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掌握年輕受眾群的內心需求。儘管有時網劇會撞到點上,但總體來說還沒有找到普遍的成功規律。

製作方參與網劇的最大好處在於,雙方不僅是平等關係,而且產品有更大的發揮和想象空間。除了播出資源不受時間限制外,此外一旦網劇取得成功,還可向動漫、衍生品、網路遊戲等領域擴充套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