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美容 美體 服飾 情感 娛樂 生活
當前位置:哇咔範 > 音樂 > 港台音樂

費翔:依然單身信緣分 不介意被叫大叔

欄目: 港台音樂 / 發佈於: / 人氣:2.48W

豔子供圖  3月20日,費翔的新歌《謊》微電影首映會在京舉行。”  費翔自謙中文程度一般,如果遇到不理解的,會直接和詞作者溝通。

費翔:依然單身信緣分 不介意被叫大叔

自動播放

年過半百的費翔,坦然面對自己的年齡,稱這都是生命的過程。豔子供圖

3月20日,費翔的新歌《謊》微電影首映會在京舉行。時隔6年,費翔推出新歌《謊》以及同名微電影。3月26日,記者對費翔進行了專訪。此次來京費翔有了個新稱呼——“費叔”。對於晉升到長輩,費翔沒有排斥,在他看來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我一向不在乎年齡,我覺得這是很自然的。”就在一片致青春的感歎聲中,費翔卻提出“青春不是一切”。

□談音樂

喜歡與作詞者進行溝通

費翔第一次聽到《謊》這首歌是在音樂人曲世聰的工作室。歌曲大氣、層次感豐富,再加上古典絃樂和現代電子相結合的曲風,打動了費翔。王海濤的詞簡約而抽象,具有豐富內涵和想象空間,一句“誰也阻擋不了,真實的到來”,卻一舉揭穿了所有謊言的結局。費翔在選歌上有自己的準則,他喜歡有想象空間的歌詞。“我覺得《謊》的歌詞像首詩,我喜歡這樣的詞。你如果説一個謊,心裏會明白,誰也阻擋不了真實的到來。”

費翔自謙中文程度一般,如果遇到不理解的,會直接和詞作者溝通。“在歌詞上有些地方不理解,因為我的中文程度低,現在比以前好很多了。如果遇到我不理解的地方,我一定會直接打給作詞者詢問。或者我對詞有自己的想法,我也會問作詞者,他當時寫這個詞是出於什麼靈感。我不一定會用他的靈感,但至少可以參考。”

唱《橄欖樹》前研究很久

費翔覺得他是幸運的,因為他所有唱過的歌,都可以直接跟作詞者溝通,但其中也有遺憾。“有首歌,我始終很遺憾,從來沒機會問,就是三毛的《橄欖樹》。

因為我唱的時候,三毛已經不在了。雖然我和李泰祥老師早就認識,也接觸過。當時我要唱這首歌時,我和齊豫也交流過,他們兩位都非常支持我。那時張亞東幫我編曲,我和他研究了很久,因為一般人不太願碰這首歌,特別難,最難的地方就在詞。對《橄欖樹》,我只能從書面上理解到某個程度。”

□談工作

為提升自己進修音樂劇

上世紀90年代,費翔選擇在事業最紅時回到紐約進修音樂劇,轉移到百老匯音樂劇。回首自己曾經的選擇,費翔覺得選擇是對的,他説:“我本來就熱愛音樂劇,那時已經在台灣出了八張專輯,又到內地發展,三年內又出了五張專輯。我能帶給觀眾的已經全部榨乾了。我得再學習,充實自己,我要把歌唱領域再擴展一下,所以去了美國。”1990年,費翔用一年的時間,請歌唱老師調整他的聲音和唱法。1990年底,《西貢小姐》甄選演員,費翔覺得自己已做好準備,就去排隊考試。功夫不負有心人,費翔成功考進《西貢小姐》劇組。

自己寫微博和粉絲互動

如今已進入網絡時代,一向和時代與時俱進的費翔自然不落後,什麼事都喜歡親力親為的費翔透露,他都是自己打理微博。“我自己打理微博,每一個字都會想很久,我比較注重怎麼寫,説什麼。我不像小朋友玩得那麼兇,畢竟我是五十多歲的人了。我覺得可以通過微博和大家多交流一點是件好事,我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

□談生活

痛恨有意的謊言

新歌唱的是謊言,費翔面對謊言時,覺得善意的謊言是必要的,而有意的謊言讓他非常痛恨。“進入社會後,發覺有很多的謊言,善意的謊言是潤滑油,可有意的謊言,就是有傷害的謊言,是我特別痛恨的。我不會責怪身邊人能力上的欠缺,只要他們真誠對待交流,其他我都能原諒。可如果是帶目的而來的欺騙,是我非常討厭的。我覺得作為成年人,一面在受教訓,一面在受傷害,成長就是一次次的打擊。可在我們受到打擊的過程中,也吸取了教訓,還是要儘量把心敞開,用信任和真誠來對待所有人,這是我們在生活中面臨的很大挑戰。”

不介意被叫大叔

採訪現場,費翔身邊的工作人員都叫費翔“費叔”。費翔對自己的年齡很接受。“叫我費叔,沒問題。我無所謂,因為藝人本來就是給人很多不同的想象空間。我覺得藝人最主要的是把作品做出來,然後人家對於你發生了什麼定論,那是你無法控制的。我一向不在乎我的年齡,這方面我覺得自然。”不僅如此,費翔自稱自己是一個老藝人。“一是我接受自己的年齡,另外我覺青春不是一切,青春雖然很可愛,有迷人的地方,但它不是一切,青春也一定會遠離我們。當青春遠離了,也別想抓回青春,這是不可能的。”

依然單身信緣分

費翔除了不定期在公眾前露面外,其私人生活一直很神祕。費翔表示,他不是故意要神祕。“我的個人生活沒那麼精彩,我的生活其實很平淡,到現在還是單身,我在國外一般住在倫敦和紐約。

因為單身,朋友變得很重要。我的感情生活也有,可我並不覺得這是很重要的,因為沒那麼特殊。”目前還是單身的費翔表示自己相信緣分。“我非常相信緣分,要自己先開心,順其自然。”

京華時報記者侯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