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美容 美體 服飾 情感 娛樂 生活
當前位置:哇咔範 > 生活 > 生活理財

古代的瘟疫是什麼發生的 古代的瘟疫是怎麼來的呢

欄目: 生活理財 / 發佈於: / 人氣:3W
古代的瘟疫是什麼發生的 古代的瘟疫是怎麼來的呢

1、總的來説,瘟疫是由於一些強烈致病性微生物,如細菌、病毒引起的傳染病。一般是自然災害後,環境衞生不好引起的。應該是一些急性傳染病

2、瘟疫在中國史料中早有記載。如《周禮?天官?冢宰》記載:“疾醫掌養萬民之疾病,四時皆有癘疾。”《呂氏春秋?季春紀》記載:“季春行夏令,則民多疾疫。”説明當時對温疫的認識已經達到了一定水平,認為温疫一年四季皆可發生,原因之一是由於時令之氣的不正常,是由“非時之氣”造成的。

3、現存最早的中醫古籍《黃帝內經》也有記載。如《素問?刺法論》指出:“五疫之至,皆向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避其毒氣。”《素問?本能病》篇:“厥陰不退位,即大風早舉,時雨不降,濕令不化,民病温疫,疵廢。風生,民病皆肢節痛、頭目痛,伏熱內煩,咽喉幹引飲。”指出温疫具有傳染性、流行性、臨牀表現相似、發病與氣候有關等特點,並認為只要“正氣存內”,就能“避其毒氣”。

4、東漢時期的張仲景在其著作《傷寒雜病論》的序言中説“餘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公元196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文中的“傷寒”,除了指外感熱病外,還包括了當時的烈性傳染病,可見當時温疫流行之猖獗。

5、曹植《説疫氣》記載“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癘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或以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荊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處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門,若是者鮮焉。此乃陰陽失位,寒暑錯時,是故生疫,而愚民懸符厭之,亦可笑也。”描繪了當疫病流行的慘狀,並明確指出:“癘氣流行”,並非“鬼神所作”,而是“陰陽失位,寒暑錯時”所致。

6、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在《七哀詩》中也記載:“……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是當時淒涼情景的真實寫照。據史料記載,從漢桓帝劉志,至漢獻帝劉協的七十餘年中,記載有疫病流行17次。疫情連年,民不聊生,即使是士大夫們也未能倖免。如文學史上著名的“建安七子”中的徐幹、陳琳、應瑒、劉楨也一時俱逝。其慘狀可見一斑。

7、晉朝葛洪《肘後備急方》對温疫也有論述,認為“傷寒、時行、温疫,三名同一種。……其年歲中有癘氣兼挾鬼毒相注,名為温病。”並立“治瘴氣疫癘温毒諸方”一章,記載了闢瘟疫藥幹散、老君神明白散、度瘴散、闢温病散等治療、預防温疫的方劑。

8、隋朝巢元方《諸病源候論?疫癘病諸候》認為疫癘病“其病與時氣、温、熱等病相類,皆有一歲之內,節氣不和,寒暑乖候,或有暴風疾雨,霧露不散,則民多疾疫。病無長少,率皆相似,如有鬼厲之氣,故云疫癘病。”並認為嶺南地區的青草瘴、黃芒瘴等瘴氣也屬疫癘病範圍。並進一步指出:“此病皆因歲時不和,温涼失節,人感乖戾之氣而生病,則病氣轉相染易,乃至滅門,延及外人,故須預服藥及為法術以防之。”

9、唐朝孫思邈《千金要方?卷九?傷寒》立“闢温”一章,記載治療温疫的方劑。

10、出於唐朝王冰以後的《素問》遺篇,認為温疫與五運六氣變化異常有一定的關係,故有金疫、木疫、水疫、火疫、土疫“五疫”及“五癘”之稱。説明古人已經意識到温疫的致病原因不同於一般的六淫外邪,而是一種疫毒之氣。

11、金代醫家張從正《儒門事親?卷一?立諸時氣解利禁忌式三》:指出“又如正二三月,人氣在上,瘟疫大作,必先頭痛或骨節疼,與傷寒、時氣、冒暑、風濕及中酒之人其狀皆相類。慎勿便用巴豆大毒之藥治之。……夫瘟疫在表不可下,況巴豆之丸乎。”對瘟疫的臨牀表現、治療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12、元代醫家朱丹溪《丹溪心法?卷一?温疫五》:“瘟疫眾一般病者是,又謂天行時疫。治有三法:宜補,宜散,宜降。”總結了温疫的治療方法。

13、明朝醫家吳又可目睹當時疫病流行的慘狀,在前人有關論述的基礎上,對温疫進行深入細緻的觀察、探討。其所著的《温疫論》是我國論述温疫的專著,對温疫進行了詳細的論述。認為“温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指出温疫的致病因子是“異氣”,又稱“疫氣”、“癘氣”“戾氣”等,是對温疫病因的創見。

14、吳氏認為戾氣是物質性的,可採用藥物制服。雖然戾氣“無形可求,無象可見,況無聲復無臭,何能得睹得聞”,但它是客觀存在的物質,又進一步指出“物之可以制氣者藥物也。”

Tags:瘟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