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美容 美體 服飾 情感 娛樂 生活
當前位置:哇咔範 > 生活 > 經驗

杜甫作者介紹 作家杜甫介紹

欄目: 經驗 / 發佈於: / 人氣:1.26W
杜甫作者介紹 作家杜甫介紹

1、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於河南鞏縣。由於他在長安時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稱少陵野老,後世又稱他為杜少陵、杜工部。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可是作為“詩史”的杜詩並不是客觀的敍事,用詩體去寫歷史,而是在深刻反映現實的同時,還通過獨特的風格表達出作者的心情。  杜甫生長在“奉儒守官”並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7歲即開始學詩,15歲時詩文就引起洛陽名士們的重視。他的生活從20歲後可分為四個時期。  漫遊時期:從玄宗開元十九年(731)至天寶四載(745)。杜甫進行了兩次長期的漫遊。他在這兩次漫遊裏,過的是登山涉水、高歌遊獵的浪漫生活。他在這時期寫的詩只有二十幾首流傳下來,主要是五言律詩和五言古體詩。《望嶽》便寫在這個時期。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相遇,二人暢遊齊魯,結下深厚的友誼。次年秋,杜甫將西去長安,李白準備重遊江東,他們在兗州分手,此後沒有再會面,杜甫為此寫過不少懷念李白的感人詩篇。  長安時期:從天寶五載至天寶十四載,杜甫在長安居住10年,他的生活、思想和創作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杜甫“嘗困於衣食”,為了維持生計,不得不出入貴族府邸,充當“賓客”,同時,他結交一些與他同樣貧困的朋友,也比較廣泛地接觸勞動人民。他的足跡從貧乏的坊巷走到貴族的園林,從重樓高閣互競豪華的曲江走到徵人出發必須經過的咸陽橋畔,仕途要求的失敗使他能客觀地認識統治階層的腐敗,個人的飢寒交迫使他能體會到人民的疾苦,這兩方面截然不同的生活都在杜甫詩中得到反映。天寶十一載以後,他寫出《兵車行》《麗人行》《前出塞》《後出塞》等不朽的名篇。天寶十四載冬,杜甫探視寄居在奉先的妻子,寫出《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表達了他“窮年憂黎元,歎息腸內熱”的深情,用“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概括了社會上尖鋭的矛盾,又描繪了“入門聞號□,幼子飢已卒”的家庭景況,這是他十載長安生活的總結,也標誌着唐朝盛世最後的總結。這時期流傳下來的詩約一百餘首,其中優秀的詩篇大都是五七言古體詩。  任職左拾遺與流亡時期:從肅宗至德元載(756)至乾元二年(759)。安祿山起兵後,長驅南下,很快就攻陷了洛陽、長安。杜甫不幸被叛軍截獲,送往長安。杜甫陷城中將近半年,看着莊嚴整飭的京城一片荒涼,生靈塗炭,聽着唐軍兩次反攻,先後在陳陶、青阪兩處都全軍覆沒的消息,滿腔悲憤,寫出《悲陳陶》《悲青阪》《春望》《哀江頭》等詩。至德二載(757)四月,杜甫逃出長安,奔赴肅宗臨時駐地鳳翔,受任為左拾遺。八月,完成與《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先後媲美的長詩《北征》。乾元二年春,杜甫往河南探視舊居,歸途上親眼看到人民在官吏們殘酷的壓迫下蒙受的苦難,寫出著名的《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組詩六首,後人簡稱為“三吏”、“三別”。杜甫對政治感到失望展轉走上艱難的蜀道,後來到了成都。  漂泊西南時期:從肅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曆五年(770)。11年內,杜甫在蜀中8年,在荊、湘3年。實際上他在成都先後住過5年,生活還是比較安定的。但他並不曾忘記流亡失所、無處安身的人們,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唱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名句。寶應二年春,延續七、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結束,杜甫聽到這個消息,驚喜欲狂,脱口唱出《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七律,迸發出內心的歡悦,這是杜甫生平一首最快樂的高歌。  大曆四年至五年是杜甫生活的最後兩年,他沒有定所,往來於岳陽、長沙、衡州、耒陽之間,大部分時間是在船上度過的。他在大曆五年冬死於長沙與岳陽之間湘江上的舟中,終年59歲。杜甫死後,靈柩停厝在岳陽,43年後即憲宗元和八年(813),才由他的孫子杜嗣業移葬於河南首陽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