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美容 美體 服飾 情感 娛樂 生活
當前位置:哇咔範 > 生活 > 經驗

聊城歷史簡介 聊城的資料

欄目: 經驗 / 發佈於: / 人氣:2.26W
聊城歷史簡介 聊城的資料

1、聊城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6000多年前,聊城即有大汶口文化古城,先後創造了史前文化、運河文化、紅色文化等,境內名勝古蹟2700多處,有旅遊開發價值的景觀有470多處。

2、春秋(前770—前476年)。聊城(今東昌府區,下同)、陽谷、東阿、茌平、高唐屬齊國,莘縣、臨清屬衞國,冠縣屬晉國。

3、戰國(前475—前221年)。聊城、陽谷、東阿、茌平、高唐屬齊國,臨清、冠縣屬趙國,莘縣屬魏國。

4、秦朝(前221—前206年)。郡、縣兩級制,境域屬東郡。

5、西漢(前206—24年)。郡、縣兩級制。聊城、莘縣、陽谷、東阿屬兗州東郡,臨清、冠縣屬冀州魏郡,茌平分屬兗州東郡與青州平原郡,高唐屬青州平原郡。

6、東漢(25—220年)。州、郡、縣三級制。聊城、莘縣、陽谷、東阿屬兗州東郡,臨清屬冀州魏郡,冠縣屬司州陽平郡(治館陶,今冠縣東古城鎮),茌平屬兗州濟北國,高唐屬青州平原郡。

7、三國(220—265年)。州、郡、縣三級制。境域屬魏國,聊城、茌平屬青州平原郡,臨清、冠縣、莘縣屬司州部陽平郡(治館陶),陽谷為縣王國,東阿屬兗州東郡,高唐屬冀州部清河郡。

8、西晉(266—316年)。州、郡、縣三級制。聊城、茌平、高唐屬冀州部平原郡,臨清(曾為清河國,治清河,今臨清市)、冠縣、莘縣屬司州部陽平郡,陽谷、東阿屬濟北國及東平國。

9、東晉十六國(319—420年)。州、郡、縣三級制。境域先後屬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南燕、劉宋6國。前秦清河郡治臨清。後趙、前燕、後燕時陽平郡治館陶。劉宋時濟州治茌平。

10、南北朝(420—581年)。州、郡、縣三級制。聊城先後屬北魏、東魏、北齊、北周4國。後魏,聊城、茌平屬濟州平原郡(治聊城,今東昌府區),臨清、冠縣、莘縣屬司州陽平郡(治館陶),陽谷、東阿屬濟州(治碻磝城,今茌平韓集鄉高垣牆村)濟北郡(治臨邑,今東阿銅城鎮),高唐屬濟州南清河郡。齊周,聊城屬平原郡,臨清、高唐、茌平屬清河郡(治清河,今臨清市內),陽谷、東阿屬濟州(治碻磝城)濟北郡(治東阿,今東阿縣銅城鎮),冠縣、莘縣屬司州陽平郡(治館陶)。

11、隋朝(581—618年)。初為州、縣二級制,後為郡、縣二級制。聊城、冠縣、莘縣屬魏州武陽郡,臨清、高唐、茌平屬貝州清河郡,陽谷屬濟州濟北郡(治盧縣,今茌平縣韓集鄉高垣牆村),東阿屬兗州濟北郡。

12、唐朝(618—907年)。初為道、府(州、郡)、縣三級制,後為藩鎮節度使(道)、州、縣三級制。聊城、高唐屬河北道博州(治聊城);臨清屬河北道貝州;莘縣、冠縣屬河北道魏州;陽谷、東阿初屬河南道濟州(治盧縣),後屬鄆州;茌平屬河南道鄆州。

13、五代(907—960年)。藩鎮節度使(道)、府(州)、縣三級制。聊城先後屬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聊城、茌平、高唐屬河北道博州(治聊城)。臨清先後屬河北道大名府、興唐府、廣晉府,冠縣先後屬河北道魏州、廣晉府、大名府,莘縣屬河北道魏州,陽谷、東阿屬天平節度使鄆州。

14、北宋(960—1126年)。路、府(州、軍、監)、縣三級制。聊城、高唐、茌平屬河北東路博州(治聊城),臨清、冠縣、莘縣屬河北東路大名府,東阿、陽谷屬京東西路東平府。遼、金(916—1234年),路(道)、府(州、軍)、縣三級制。聊城、茌平、高唐屬山東西路博州(治聊城),臨清屬大名路大名府恩州,陽谷、東阿屬山東西路東平府,冠縣、莘縣屬大名路大名府。

15、元朝(1206—1368年)。省(行省)、路(府、州)、縣三級制。境域屬山東省,聊城、茌平、莘縣屬東昌路(治聊城)總管府(治聊城);冠縣初屬東昌路,後為冠州(治冠氏縣,今冠縣);高唐初屬東昌路,後為高唐州(治高唐);臨清屬濮州;陽谷、東阿屬東平路。

16、明朝(1268—1644年)。省、府(直隸州)、縣(散州)三級制。省、府州縣之間設道。境域屬山東布政使司,聊城、臨清(曾為臨清州,治臨清)、冠縣、莘縣、茌平、高唐(曾為高唐州,治高唐)屬東昌府(治聊城),陽谷、東阿屬兗州府東平州。

17、清朝(1644—1911年)。省、(直隸州)、縣(散州)三級制。境域屬山東省,聊城、冠縣、莘縣、茌平、高唐屬東昌府(治聊城),臨清初屬東昌府、後為直隸州。陽谷屬兗州府,東阿初屬兗州府東平州、後屬泰安府。

18、中華民國(1912—1949年)。民國元年(1912年),山東省廢府設道,境域為濟西道(治聊城),民國三年(1914年)改為東臨道。民國十四年(1928年)廢道,境域屬山東省。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全省下設12個行政區,聊城、茌平、博平、東阿、陽谷、壽張、範縣、莘縣、冠縣、朝城、觀城、堂邑、濮縣等13個縣屬魯西北第六區;臨清、高唐時屬魯西北第四區。抗日戰爭時期,聊城屬冀魯豫抗日根據地。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1月後,我黨在山東西部獨立自主創建抗日根據地,逐步建成山東抗日根據地魯西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4月,境域抗日根據地分屬魯西區運西(第二)、魯西北(第三)、運東(第四)專區。民國三十年(1941年)7月,魯西區與冀魯豫區合併為冀魯豫區後,分屬冀魯豫區第二、三、四專區,9月分屬晉冀魯豫邊區第十七、十八、十九專區,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2月分屬晉冀魯豫邊區第十六(泰運)、十七(運西)、十八(魯西北)專區,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7月部分地區改屬冀南區第七(魯西北)、第六(衞東)專區。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5月,冀魯豫區與冀南區合併為冀魯豫區後,分屬冀魯豫區第一(泰運)、第三(邯鄲)、第四(南宮)、第六(衞東)、第七(魯西北)、第八(運西)專區。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0月,冀魯豫區分為冀魯豫、冀南兩區後,境域分屬冀魯豫區第一(泰運)、第八(運西)、第九(直南豫北)、第四(直南豫北)、第六(運東)、第二(運西)、第八(直南)、第九(濮範)和冀南區第一、二專區。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8月,華北行政區劃調整後,境域設平原省聊城專區,轄聊城、茌平、博平、陽谷、壽張、東阿、高唐、清平、堂邑、莘縣、冠縣等11個縣,朝城、觀城、濮縣、範縣等4個縣屬平原省濮陽專區,館陶、臨清2個縣和臨清市屬河北省邯鄲專區。

Tags:聊城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