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美容 美體 服飾 情感 娛樂 生活
當前位置:哇咔範 > 明星 > 大陸星聞

韓再芬黃梅戲圖片欣賞 揭示其有6大角色

欄目: 大陸星聞 / 發佈於: / 人氣:2.74W

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或採茶戲,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也是與徽劇、廬劇、泗州戲並列的安徽四大優秀劇種之一。?黃梅戲已成為深受全國觀眾喜愛的著名劇種。

韓再芬黃梅戲圖片欣賞 揭示其有6大角色

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或採茶戲,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也是與徽劇、廬劇、泗州戲並列的安徽四大優秀劇種之一。
黃梅戲起源地有安徽懷寧、桐城,湖北黃梅,安徽宿松四種説法。王兆乾(黃梅説的提出人)晚年承認黃梅戲源自“湖北黃梅”“缺乏理性的思考。四種説法中,以宿松説最為可靠,後在清末傳入安徽省懷寧縣等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結合,並用安慶方言歌唱和唸白,逐漸發展為一個新生的戲曲劇種。一度被稱為“懷腔”、“皖劇”。

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樸細緻,以真實活潑著稱。成為演繹、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2006年5月20日,黃梅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分佈地以安慶為中心,遍及中國。

黃梅戲角色行當的體制是在“二小戲”、“三小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上演整本大戲後,角色行當才逐漸發展成正旦、正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花臉諸行。辛亥革命前後,角色行當分工被歸納為上四腳和下四腳。上四腳是:正旦(青衣)、老生(白鬚)、正生(黑鬚)、花臉;下四腳是:小生、花旦、小丑、老旦。行當雖有分工,但很少有人專工一行。民國十九年(1930)以後,黃梅戲班社常與徽、京班社合班演出。由於演出劇目的需要,又出現了刀馬旦、武二花行當,但未固定下來。當時的黃梅戲班多為半職業性質,一般只有三打、七唱、箱上(管理服裝道具)、箱下(負責燒茶做飯)十二人。行當搭配基本上是正旦、正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花臉七行。由於班社人少,演整本大戲時,常常是一個演員要兼扮幾個角色,因而在黃梅戲中,戲內角色雖有行當規範,但演員卻沒有嚴格分行。
1、正旦:多扮演莊重、正派的成年婦女,重唱工,表演要求穩重大方。所扮演的角色如:《蕎麥記》中的王三女、《羅帕記》中的陳賽金、《魚網會母》的陳氏等。

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或採茶戲,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也是與徽劇、廬劇、泗州戲並列的安徽四大優秀劇種之一。?黃梅戲已成為深受全國觀眾喜愛的著名劇種。

2、小旦:又稱花旦,多扮演活潑、多情的少女或少婦,要求唱做並重,唸白多用小白(安慶官話),聲調脆嫩甜美,表演時常執手帕、扇子之類,舞動簡單的巾帕花、扇子花。所扮演的角色如:《打豬草》中的陶金花、《遊春》中的趙翠花、《小辭店》中的劉鳳英等。演出整本大戲後,小旦行又細分出閨門旦及專演丫鬟的行當“捧託”。旦行是黃梅戲的主要行當,舊有“一旦挑一班”之説。
3、小生:多扮演青少年男子,用大嗓演唱,表演時常執摺扇。扮演的角色如:《羅帕記》的王科舉、《春香鬧學》的王金榮、《女駙馬》的李兆廷、《天仙配》的董永等。
4、小丑:分小丑、老醜、女丑(彩旦)三小行。在黃梅戲中,醜行比較受歡迎。為幫助演出,小丑常拿着一根七、八寸長的旱煙袋,老醜則拿着一根二、三尺長的長煙袋,插科打諢,調節演出氣氛。扮演的角色如《打豆腐》中的王小六、《釣蛤蟆》中的楊三笑等。

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或採茶戲,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也是與徽劇、廬劇、泗州戲並列的安徽四大優秀劇種之一。?黃梅戲已成為深受全國觀眾喜愛的著名劇種。

5、老旦:扮演老年婦女,在戲中多為配角。如《蕎麥記》中的王夫人
6、花臉:黃梅戲中花臉專工戲極少,除在大本戲中扮演包拯之類的角色外,多扮演惡霸、寨主之類的角色,如《賣花記》的草鼎、《二龍山》的於彪等。
正生:又稱掛須,有黑白鬚之分,一般黑鬚稱正生,白鬚稱老生。重唱唸,講究噴口、吐字鏗鏘有力。所扮演的角色如:《蕎麥記》中的徐文進、《告經承》的張朝宗、《桐城奇案》的張柏齡等。
伴奏鑼鼓最初只有大鑼、小鑼、扁形圓鼓,被稱作"三打七唱",即3人演奏打擊樂器並參加幫腔、7人演唱。以後執堂鼓者又兼奏竹根節和鈸,3名伴奏者分別坐在上場門內外側和草台正中(奏鼓者)。30年代後,因受徽班和京劇影響,逐漸移至下場的台側。傳統的鑼鼓點質樸、洗練,常用的有一、二、三、四、五、六、九槌,和十三槌半、四不粘(又名"一字鑼")、蛤蟆跳缺、鳳點頭、三條箭、推公車等。配合身段表演的有起板鑼鼓、十三槌半、七字鑼、叫鑼等。建國後,又陸續吸收京劇技藝,編創了一些新鑼點,以適應表演和聲腔伴奏的需要。

黃梅戲已成為深受全國觀眾喜愛的著名劇種。黃梅戲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早期叫黃梅調,是“自唱自樂”的民間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