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美容 美體 服飾 情感 娛樂 生活
當前位置:哇咔範 > 電影 > 歐美片場

星球大戰電影介紹 星球大戰遭到輿論攻擊

欄目: 歐美片場 / 發佈於: / 人氣:8.51K
星球大戰電影介紹 星球大戰遭到輿論攻擊

沒有接觸過《星球大戰》系列的中國年輕觀眾,認為正在上映的《星球大戰7:原力覺醒》和其他科幻電影沒有什麼兩樣。《星球大戰7》中便捷星系間旅行,長相奇特的外星人。

沒有接觸過《星球大戰》系列的中國年輕觀眾,可能認為正在上映的《星球大戰7:原力覺醒》(Star Wars VII: The Force Awakens, 2015)和其他好萊塢科幻電影沒有什麼兩樣。《星球大戰7》中便捷的星系間旅行,長相奇特的外星人,甚至是扣人心絃的光劍決鬥,反而讓不熟悉前6部《星球大戰》的觀眾感到十分平庸。

就在《星球大戰7》上映前夕,《華爾街日報》還採訪了一個27歲的中國工程師,他表示已經迫不及待想要一睹最新一集《星球大戰》的真容。不過當他搞清楚是《星球大戰》而不是《猩球崛起》時,他便全無了興致,“那個(星戰)難道不是個特老的片子嗎?”
但是作為英語世界流行文化中不可替代的經典,《星球大戰》橫掃北美票房,還“大鬧”白宮新聞發佈會,不是沒有原因的。《星球大戰的藝術》(The Art of Star Wars)系列圖書詳細闡述了電影中美學設計的來源,《星球大戰:原力覺醒不可思議的剖面圖》(StarWars: The Force Awakens Incredible Cross-Sections)則告訴讀者,電影中的機械結構和原理都不是憑空想象的。
最難能可貴的是,隨着1999-2005年星戰前傳三部曲的上映,以及官方衍生圖書和電視動畫的推出,《星球大戰》中的銀河經濟和政治體制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成熟高度(儘管有很多缺陷)。經濟學家和政治學家們發現,你能在《星球大戰》系列中看到經濟全星系化(全球化)、貿易制裁、關税壁壘,也能看到議會、最高法院——它們全是我們生活的真實世界的影子。
1.貿易越自由越好,這條經濟學原理在《星球大戰》中同樣適用
如果按照《星球大戰》故事發生的時間順序排列,可以簡單地把前6部電影一分為二:星戰前傳(1999-2005年間上映)與星戰正傳(1977-1983年間上映)。星戰前傳三部曲講述銀河共和國(Galactic Republic)如何衰亡,而星戰正傳三部曲則講述銀河帝國(Galactic Empire)如何轟然倒塌。
《星球大戰1:魅影危機》(Star Wars Episode I: The Phantom Menace, 1999)描繪了一個危機四伏、經濟卻空前繁榮的銀河共和國。共和國的首都科洛桑(Coruscant),是一顆行星級別的大城市,地處貿易中心的科洛桑,極度富裕並不奇怪;但是就連主人公阿納金·天行者(Anakin Skywalker)的故鄉塔圖因星(Tatooine)——一顆位於星系外環(Outer Rim)的、資源匱乏的沙漠星球,都有智慧生命居住和經濟活動發生。
正如《經濟學人》的分析,在超空間引擎(hyperdrive)技術出現之前,星系內各個行星系統都是孤立的,資源充沛的行星能夠自給自足,像沙漠星球塔圖因或者是冰凍星球霍斯(Hoth)就沒那麼好運了。超空間引擎突破了相對論的限制,讓兩個遙遠行星系統之間的旅行時間大幅縮短,這也讓自由貿易成為了可能。行星之間的自由貿易讓沙漠星球塔圖因可以專門從事比較優勢更大的採礦業,而不必浪費稀缺資源去生產飛行器零部件——在《星球大戰1》中,絕地武士奎剛從塔圖因二手商販那裏獲得的零部件,恐怕就進口自別的星球。即使是到了《星球大戰4:新希望》(Star Wars Episode IV: A New Hope, 1977)中,塔圖因星球的居民仍然能購買到不是本土製造的機器人(雖然機器人經常是盜獵來的)。
經濟全星系化不可避免地帶來了貿易衝突,為了讓貿易少些阻礙,一些行星系統的商業財團共同建立了貿易聯盟(Trade Federation)這樣的行業組織,在銀河共和國的參議院裏對有利於自己的立法予以遊説,施加政治經濟影響。
但“星戰之父”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將貿易聯盟設定為一個貪婪的、權傾朝野的行業組織。《星球大戰1》中,位於星系外環的納布星球(Naboo)原本處在零關税的自由貿易區,共和國參議院在貿易聯盟的投訴下,開始對通往納布星球的貿易路線進行徵税,貿易聯盟在與納布星球協商過程中,找了藉口對納布星球進行了貿易封鎖,接着入侵了該星球。
我們已經知道,貿易聯盟受到納布星球當時的參議員、後來的帝國皇帝帕爾帕庭(Palpatine)的控制,這實際上是星系內的權力尋租——官員利用手中的權力,為自己和他人謀求不正當的利益。《星球大戰2:克隆人的進攻》(StarWars Episode II: Attack of the Clones, 2002)裏奉行分離主義的獨立星系聯盟(Confederacyof Independent Systems),更是使得共和國參議院名存實亡。
2.《星球大戰》中極權的銀河帝國和納粹德國,在政治和經濟上有着驚人相似,獨裁者上位之路更是如出一轍
如果説人們在星戰前傳三部曲的銀河共和國身上,看到的是一個現代世界,那麼人們可能會不自覺地把星戰正傳三部曲的銀河帝國與納粹德國聯繫起來。喬治·盧卡斯表示過,他確實把納粹德國的美學主題,融入到他對銀河帝國這樣一個極權政體的設計中,他直接將《星球大戰5:帝國反擊戰》(Star Wars Episode V: The Empire Strikes Back, 1980)裏的帝國軍官稱為納粹(Nazis)。有意思的是,除了美學之外,銀河帝國和納粹德國在政治和經濟上也有許多相似之處。
歷史學家同時也是星戰迷的科爾·霍頓(Cole Horton)描述了銀河帝國的崛起vs第三帝國的崛起:從一個無名之輩,逐漸變為一個手握緊急權力的總理,這個人提前建立了祕密軍隊,解散了議會,並宣佈了新秩序(New Order)——參議員帕爾帕庭和希特勒都是通過相對合法的途徑控制了整個國家。
《星球大戰2》中克隆人軍隊,讓人聯想到1919年後德國在西班牙和芬蘭祕密建造的U型潛水艇;《星球大戰2》裏帕爾帕庭獲得了議會授予的緊急權力,希特勒還不是通過1933年火燒國會(Reichstag)大廈獲得了永久的緊急權力;《星球大戰4》裏帕爾帕庭無法容忍立法機構的存在,希特勒照樣禁掉了參議院(Reichsrat)。難怪喬治·盧卡斯對《星球大戰3:西斯的復仇》(Star Wars Episode III: Revenge of the Sith, 2005)評論道,“這就是一個關於凱撒大帝、拿破崙以及希特勒的故事。”
此外,在希特勒掌權後,納粹德國的經濟體開始為其軍事力量服務。國家勞役團(德語:Reichsarbeitsdienst)要求所有青年在兵役前要先履行6個月的勞動義務,任務包括種樹、挖溝和修鐵路,在這一時期,納粹德國的軍隊人數得到了極大增長(10萬增長到30萬),但像農業和能源產業等經濟卻遭到陷入困境。
而銀河帝國的經濟體也是無時無刻不在“準備戰爭”,《星球大戰4》與《星球大戰6:絕地歸來》(Star Wars Episode VI: Return of the Jedi, 1983)中,帝國建造終極武器死星(DeathStar)一號和二號(未完工),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死星是一座太空站,也是一種能夠毀滅整個星球的武器。星系中環(Mid Rim)和星系外環之間的行星系統,都被迫轉變為克隆人和戰爭機器的製造工廠,而星系外環的行星系統雖然依舊以農業和能源產業為主,相比起共和國時期變得荒涼了許多。
3.《星球大戰》被用來教授政治與經濟學,像“稀缺性”、“機會成本”等入門知識都能在星戰故事裏找到答案
正是由於《星球大戰》有着一個複雜豐富的、和我們聯繫如此緊密的星系世界,英美國家的一些大學教授很早就開始用《星球大戰》來教授政治學和經濟學,例如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的弗蘭克·維特(Frank Witte)就是這麼幹的。他讓學生討論《星球大戰》裏的人類行為&經濟活動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人為編造的。Youtube上一個經濟學解釋視頻,還引用《星球大戰4》中絕地武士歐比-旺·肯諾比(Obi-Wan Kenobi)與漢·索羅(Han Solo)討價還價的過程,來告訴觀眾“自願交易讓雙方的處境變得更好”。
也有教授利用《星球大戰》進行經濟分析。2015年12月,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電子和系統工程助教扎卡里·范斯坦(Zachary Feinstein)利用經濟建模和系統風險評估等方法,估算出了《星球大戰》終極武器死星一號和二號的價值。在題為《這是個陷阱:皇帝帕爾帕庭的毒藥》(It’s a Trap:Emperor Palpatine’s Poison Pill)的論文中,范斯坦通過對照美國福特號航空母艦的價值(175億美元)和體量(10萬公噸鋼),計算出死星一號價值為1.93萬億億美元,死星二號的價值為4.19萬億億美元。

沒有接觸過《星球大戰》系列的中國年輕觀眾,認為正在上映的《星球大戰7:原力覺醒》和其他科幻電影沒有什麼兩樣。《星球大戰7》中便捷星系間旅行,長相奇特的外星人。

范斯坦認為兩次摧毀這種量級的武器,對銀河帝國的經濟是一種毀滅性的打擊,反抗軍贏得了勝利,但面對經濟崩潰無能為力。這也是為什麼在星戰正傳三部曲中,死星被摧毀,銀河帝國被消滅了,在最新的《星球大戰7》中,一個名叫“第一秩序”(First Order)的極權政體又來勢洶洶。范斯坦説,他這篇論文雖然不會寄出去進行同行審議(peer-review),但他確實也用相似的模型模擬真實世界的危機。

范斯坦的論文很有趣,但是存在着基本漏洞。米塞斯研究所的Tho Bishop指出,導致星系經濟崩潰的不是摧毀死星,而是建造死星。論文忽略了死星是由一個迷信“恐懼能帶來新秩序”的極權政府所興建的。論文沒有考慮建造死星的機會成本,如果在一個自由的星系市場裏,建造死星的鋼材如果被用於製造機器人,那機器人數量得有多龐大。論文也沒有考慮建造死星對整個星系會造成多大的税務負擔,要負擔這個量級的毀滅性武器,銀河帝國恐怕要向各個行星系統徵收難以想象的繁重税務。

沒有接觸過《星球大戰》系列的中國年輕觀眾,認為正在上映的《星球大戰7:原力覺醒》和其他科幻電影沒有什麼兩樣。《星球大戰7》中便捷星系間旅行,長相奇特的外星人。

某種意義上,銀河帝國的皇帝帕爾帕庭不僅是敗在了反抗軍和絕地武士的手裏,而且也敗給了自己對經濟學的無知。他將整個銀河帝國的資源兩次集中於死星之上,他以為掌握了毀滅性力量,卻因為死星暴露出的小小缺陷而滿盤皆輸,在建造死星這種高度中心化的武器時,銀河帝國的末日就已經到來了。

對於想要傳世的科幻電影來説,自然科學部分不能胡謅又要保持無盡想象力,而社會科學部分要做到邏輯自洽也極不容易。《星球大戰》所構建的政治與經濟體制不算完美,缺陷很多,也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卻能引發人們討論,甚至成為政治學與經濟學的案例,這就是《星球大戰》最為迷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