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美容 美體 服飾 情感 娛樂 生活
當前位置:哇咔範 > 電影 > 華語片場

博納總裁於冬:海外電影節是最佳宣傳平台

欄目: 華語片場 / 發佈於: / 人氣:3.16W

於冬隨着《桃姐》參賽本屆威尼斯電影節,為其角逐“金獅”護航。於:第一次去柏林電影節是為了李玉(微博)導演的《蘋果》,第一次到威尼斯則是2007年為姜文導演的《太陽照常升起》。

博納總裁於冬:海外電影節是最佳宣傳平台

於冬隨着《桃姐》參賽本屆威尼斯電影節,為其角逐“金獅”護航。於冬認為,參加海外電影節,得獎不重要,宣傳才重要。

[今日嘉賓]於冬 博納影業總裁

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成功運作《説出你的祕密》賺得第一桶金,多次創下國內電影發行的新紀錄,成為國內最成功的民營電影公司管理者之一。過去10年,博納發行、出品超過150部電影,累計票房超過15億元,曾連續幾年佔市場份額 20%。2010年12月,博納國際影業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成為在美上市的中國影視第一股。

往來海外電影節

“中國電影占位越來越大”

晨報記者(以下簡稱記):第一次去海外電影節是什麼情形?

於冬(以下簡稱於):第一次,是2005年帶着《頭文字D》去戛納電影節,進行海外發行賣片。當時我們根本不瞭解海外市場,感覺競爭比我們想像中激烈得多,好多公司都在鬥智鬥勇地搶發行權。那時候開始在意海外市場、在意國外媒體對中文電影作品的反應,我們每天去和中國記者一樣收集那裏的場刊,沒事就找電影看,發現原來外面有各種各樣的真正的恐怖片、***電影等。我在電影節上參加的第一個首映,是徐克做評委的那年,王家衞《2046》首映,我坐徐克的車進場。下車之前,他説,你要知道下了車,所有的攝像機都在對着你,你所有的細節,所有人看得清清楚楚。

記:現在在海外電影節會做些什麼活動?

於:看片,參加各種酒會,瞭解中文片在海外賣片的情況。印象最深的,應該是每年的酒會,從參加別人的,到主辦自己的,其實是一個蠻好玩的過程。《龍虎門》在戛納的酒會應當是我在海外電影節做的第一個;一直到今年戛納《龍門飛甲》的龍門宴,我們包下了一個海灘,在電影節上也是相當壯觀了,當然是希望能夠通過這些社交活動來帶動我們公司品牌和電影的知名度,因為《龍門飛甲》也是目前為止我們投資最大的電影。還有就是電影人的交往,我記得《蘋果》在柏林電影節獲獎那天,是中國的大年三十,佟大為(微博)自己下廚炒了個土豆絲,相當不錯。

記:這些年中國電影參加海外電影節,有些什麼變化?

於:我注意比較多的還是交易市場。以前能很明顯感覺到日本電影、韓國電影都是很有規模的一大片,中國電影就躲在一個角落裏;現在中國電影占的位置越來越大,每個公司都有展廳,各家都還有自己的派對,覺得中國電影實力確實是越來越強了。外界説中國電影在海外電影節拿獎越來越少,我一點不覺得少,《青紅》、《二十四城》等都拿獎了啊。中國電影去海外電影節的片子是越來越多了,有些是奔着獎去的,王小帥、賈樟柯(微博)都有藝術堅持和嘗試;有些擺明了就奔個宣傳、口碑,像《狄仁傑》去年去威尼斯,更重要的是電影節對徐克的肯定。

比較三大電影節

“砸下重金就是要讓全世界知道”

記:怎麼看歐洲三大電影節?

於:第一次去柏林電影節是為了李玉(微博)導演的《蘋果》,第一次到威尼斯則是2007年為姜文導演的《太陽照常升起》。戛納電影節從2005年開始,幾乎年年去,因為它是比較大的電影市場之一。當然,還有一個大的交易市場就是美國電影市場,也幾乎年年都去。這兩個市場,是上一年度全球電影的展示,包括完成片、預告片。今年的戛納電影節,大家都在説中國電影沒有入圍主競賽單元的事,媒體説“中國軍團打醬油”。其實,我倒覺得這是兩回事,歐洲三大電影節都不一樣,戛納就是最大電影市場之一,去就是做生意的。柏林電影節的電影市場不算很大,偏政治化,偏另類;威尼斯電影節應該是有着最悠久歷史的電影節,沒有電影市場,更學術一點,而中國電影在那的拿獎機會好像是最多的。對我來説,除了戛納電影節、美國交易市場,其它電影節上如果有公司的電影參賽或展映才會去。

記:這次《桃姐》參賽,得獎預期多大?對你來説,海外電影節最大意義在哪?

於:有時候電影節更像是電影人的聚會,大家都是趕集去的。別太在乎獎項,能到那個平台就是一個肯定,得獎偶然因素太多,國際評委的喜好,那一年的政治氣候等,都會影響評判結果。發行也不重要,不是好影片都適合拿來發行的。最重要的,我覺得是宣傳作用,這個作用非常大。我注意到,每年媒體對電影的報道,在戛納、威尼斯等電影節期間都會很集中。你看,今年來威尼斯的,華語片幾乎各個單元都有,有來展映的,有來比賽的,風風光光,全世界報道電影的主流媒體也幾乎都來了。比如,這次《桃姐》入圍威尼斯電影節,關注度一下就上來了,現在已經有20多個影展來邀請。再比如説,今年戛納的《龍門飛甲》之夜,酒店做一個活動、會刊上露個封面,都是要花很大價錢的,我們砸下重金就是讓全世界知道中國有這麼一部片子,效果很好。電影節上的片子往往也是兩種,一種藝術性很強,市場比較差,是來拿獎的,拿了獎對宣傳、發行有幫助;一種就是商業片來推廣的,《加勒比海盜》這種好萊塢片都選擇電影節來做首映。所以,海外電影節是面向全世界的一個宣傳平台。

話説國內電影節

“‘雙黃蛋’應該多下一些”

記:你覺得,好的電影節、電影獎項應該是怎樣的?

於:它應該讓電影人有很強的參與感,能體現對電影人的肯定的價值。比如香港金像獎,評獎過程很公正,充分體現香港電影人的團結,電影人的參與度特別高,而不是説有獎拿才會來。現在的華表獎也在加強這種參與感,但它很特殊,兩年一評獎,很多電影大家都忘了,現在中國電影一兩年就上千部,這種評獎面顯得就很不夠了。老説什麼“雙黃蛋”,我覺得“雙黃蛋”應該多下一些,“影帝”、“影后”也弄它十個,電影公司、演員等都能得到肯定。你要説,得個獎、拿個獎盃有多重要,倒也不見得,誰還會記得上一屆金雞獎得主是誰?説實話,很多獎盃,我們拿都沒去拿,在乎的是那個受肯定、留紀念的感覺。

記:對上海電影節有何建議?

於:上海電影節遵循國際電影節規律,專業度也不錯,每年都在進步。你看,整個亞洲也就上海電影節比較有影響力,每年電影節主席的規格都遠遠超過東京電影節,來的明星也夠大牌。當然,你要説去和歐洲三大電影節比,那是沒有必要。畢竟歐洲三大電影節有那麼多年的歷史放着,上海電影節應該有好的心態,慢慢來。